機遇與挑戰:
- 我國電子信息產業從高速增長轉變為中速增長,增速趨于平穩
- 硬件制造代工和軟件服務外包將發展迅猛
- 企業并購將不斷推動資源重組
- 新農村建設、中西部市場開拓、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的深入推進,為電子信息產業的發展帶來廣闊前景
- 新興市場的信息化日益深入,對全球電子信息產品市場帶來明顯的拉動效應
市場數據:
- 今年上半年,我國電子信息產業收入、出口、投資的增速均超過20%
- 2002年-2007年,我國電子信息產業銷售收入增長3.3倍,電子信息產品出口規模增長4.9倍
- 電子信息產品出口額達2448.1億美元,同比增長23.6%,占全國出口總額的比重為36.7%
在日前舉辦的“2008中國電子信息產業高峰論壇”上,商務部部長助理崇泉表示,目前,我國電子信息產業從高速增長轉變為中速增長,增速趨于平穩,但是中國作為世界電子信息產品制造中心的地位不會改變。目前,我國電子信息產業形成了全方位、多層次的開放格局。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我國電子信息產業將繼續保持產業轉移的趨勢,硬件制造代工和軟件服務外包將發展迅猛,企業并購將不斷推動資源重組。
產業增速趨于平穩
我國電子信息產業是一個開放的、高速增長的產業,在國民經濟和對外貿易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2002年-2007年,我國電子信息產業規模進一步擴大,電子信息產業銷售收入增長3.3倍,電子信息產品出口規模增長4.9倍。我國電子信息產品結構優化升級步伐加快,為信息化建設提供技術裝備的能力不斷增強。
今年上半年,我國電子信息產業收入、出口、投資的增速均超過20%,產業結構進一步調整,增長質量明顯提升。從總體上看,我國電子信息產業受國內冰雪災害、地震災害和全球經濟通脹壓力的影響較小,呈現平穩健康發展的態勢。其中,規模以上電子信息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26579.6億元,同比增長21.9%;實現工業增加值5388.6億元,同比增長24.1%。
電子信息產品是我國機電產品出口第一大類產品,出口額達2448.1億美元,同比增長23.6%,占全國出口總額的比重為36.7%。從主要產品來看,筆記本電腦、彩電、數碼相機等大宗產品的出口增速均超過20%。
目前,我國電子信息產業從高速增長轉變為中速增長,增速趨于平穩,但中國作為世界電子信息產品制造中心的地位不會改變。目前我國境內生產的顯示器、手機、彩電、激光視盤機、筆記本電腦分別占全球總產量的50%、30%、43%、80%和40%,程控交換機、電話機、光盤驅動器、打印機等產品的產量也名列世界前茅。
機遇與挑戰并存
我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和產品出口的機遇與挑戰并存,前景廣闊。
第一,我國國內市場持續增長。新農村建設、中西部市場開拓、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的深入推進,為電子信息產業的發展帶來廣闊前景。
第二,我國電子信息產品市場將出現結構性增長。隨著信息技術轉型升級步伐加快,數字化和網絡化產品及平板顯示終端將逐步成為市場的主流,傳統的產品因無法兼容新技術面臨被淘汰的命運,由此引發了一股更換電子信息產品的熱潮,特別是在手機、計算機、電視等領域表現尤為明顯。
第三,新興市場如印度、巴西、俄羅斯等潛力巨大。新興市場的信息化日益深入,對全球電子信息產品市場帶來明顯的拉動效應。
我們相信今后一段時間內,我國電子信息產業進出口仍將處于穩步發展的階段。但是,我們也要清醒地認識到,當前復雜多變的世界經濟形勢,給相關產業的發展帶來了嚴峻挑戰。
最近,國際金融市場動蕩加劇,全球經濟下行的壓力加大。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等機構預計,2008年全球經濟增速將低于2007年,保持在5%以下的水平。中國政府將根據國內外經濟形勢的新變化,及時采取必要的措施。
深化國際交流合作
目前,我國電子信息產業形成了全方位、多層次的開放格局,生產制造能力迅速提高,與全球產業結合更為緊密,呈現出國際競爭國內化、國內市場國際化的趨勢。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產業轉移趨勢仍將繼續,硬件制造代工和軟件服務外包將發展迅猛,企業并購將不斷推動資源重組。
從技術趨勢看,信息技術升級、轉型、融合的步伐加快,產業發展孕育新的重大變革,產業鏈的分工與整合形勢日趨明朗。這些因素有利于中國電子信息產業進一步對外開放和深化國際合作,推進綠色制造,形成產業集聚效應,開展規模經營,發展基礎產業。
中國政府為促進電子信息產業對外開放,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一是優化發展環境,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做好軟件正版化工作,加快信用體系建設,加強市場監管和執法,營造公平有序的市場環境;二是鼓勵外商投資,穩定并擴大投資規模,鼓勵跨國公司在華設立研發中心,投資核心基礎產業;三是培育若干電子信息產業科技興貿創新基地,搭建公共服務平臺,支持中外企業在研發、制造、銷售等各環節以多種方式開展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