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物聯網產業要取得長遠發展面臨多重挑戰亟待解決
- 國內沒有掌握核心芯片和傳感器技術,技術落后
- 80%的芯片還要靠進口
- 2010年全球物聯網市場達3萬億美元
- 以車聯網為例,車聯網通過與通用和豐田的合作已發展16萬輛車
2011年5月11日消息,物聯網產業要取得長遠發展面臨多重挑戰亟待解決。物聯網缺乏在統一框架內融合虛擬網絡世界和現實物理世界的理論、技術架構和標準體系。首先是技術方面的挑戰。國內沒有掌握核心芯片和傳感器技術,技術落后。80%的芯片還要靠進口。如RFID單信道體制落后,易干擾。另外還有標準挑戰市場方面的挑戰等。
近兩年來,因為前景廣闊,物聯網成為各國政府都給予很大希望的未來增長領域。我國把物聯網列為戰略新興產業的一個方面,地方政府也紛紛出臺產業專項規劃,布局“十二五”期間物聯網的發展。但物聯網的市場真的有傳說中的萬億級嗎?“物聯網10年內不可能成為與電信業匹敵的服務市場。”中國電信集團公司科技委主任韋樂平在2011年中國無線網絡融合大會上表示。
“3萬億美元市場空間”說法雷人
市場空間是一個決定物聯網戰略地位的重要根據,也是目前引發物聯網熱的重要原因。但韋樂平認為,“物聯網10年內不可能成為與電信業匹敵的服務市場。”他表示,目前有些關于物聯網市場的預測過于夸張。國內常被引用的依據來自美國Forrester:即2010年全球物聯網市場達3萬億美元,發展到2020年將是電信業的30倍。比實際的1000億美元的市場大30倍。
“但這是太雷人、也是太不靠譜的一個預測。”韋樂平分析表示,從連接數看,2010年全球8140萬,中國近1000萬,離數百億的差距恐怕不止是10年。從收益看,這么低的ARPU值(AverageRevenuePerUser每用戶平均收入)和這么少的連接數,市場前景并不容樂觀。
“即便在這有限的市場中,運營商市場不到1%,離所謂的萬億級市場空間相差十萬八千里。”韋樂平坦言。因此,物聯網在10年內不可能成為與電信業匹敵的公眾服務市場,物聯網的發展關鍵是做到“心中有數,務實推進”。目前世界上各國都是政府驅動物聯網產業發展,而非直接的市場驅動。從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引擎、信息化、節能環保等戰略角度考慮,很多國家對物聯網的發展都給予了很高的重視和政策支持。
“但物聯網產業鏈復雜而分散,不存在單一責任主體。”韋樂平說,物聯網市場不僅薄利小眾,而且專業性強、專業門檻高、集中度低、規模性差。而且標準化也嚴重滯后,缺乏統一的標準體系。
據悉,物聯網產業因為涉及行業眾多,不但國內外標準組織多,各種標準也多。其中,僅RFID就有30個國際組織出了250個標準,而全球光傳感器就2萬多種。因此,專業性、專有性太強使得物聯網的公眾性和公用性較弱。這些因素都不利于物聯網市場空間的迅速擴張。
運營商不能主導物聯網市場
談及運營商在物聯網產業鏈中的位置,韋樂平坦言,物聯網市場中,近期運營商只占1%,不可能成為主導,只是中間角色。但可以聯系上下游,協同推進。
因此,運營商的具體角色定位,只是物聯網重點行業應用的集成者。其中小眾薄利市場則需要聚焦若干重點行業。運營商也是物聯網通信管道的提供者,但要著重提供基于網關的智能管道。
同時運營商也是物聯網能力平臺的運營者,通過能力平臺的構建,不僅限于物聯網管道提供,而且具備物聯網業務的服務提供能力。物聯網業務發展的總體思路是行業為主、重點切入、有效投入、規模效應。
韋樂平還闡述了近期物聯網的網絡發展策略,即利用現有的固定、移動、衛星等網絡資源支持近期的物聯網業務發展,網絡架構基本不變。對于某些特殊高價值的物聯網應用,可以通過網絡優化和適配等手段滿足需要。
值得一提的是,長期物聯網網絡發展還應結合FTTH、IPv6、LTE等下一代網絡技術演進,加強地址、碼號、頻譜、安全等研究。隨著物聯網市場的擴大和收入的增加,考慮某些特殊高價值應用的網絡需要,根據投入產出的原則決定網絡改造的范圍、力度和深度。
產業發展面臨眾多挑戰
關于物聯網的未來,韋樂平表示,如果從時間緯度考量,物聯網發展的速度取決于國家宏觀政策的取向和政策支持的力度、技術的進展、產業鏈的形成、協同和壯大。
要取得長遠發展,目前還面臨多重挑戰亟待解決。物聯網缺乏在統一框架內融合虛擬網絡世界和現實物理世界的理論、技術架構和標準體系。
首先是技術方面的挑戰。韋樂平介紹說,國內沒有掌握核心芯片和傳感器技術,技術落后。80%的芯片還要靠進口。如RFID單信道體制落后,易干擾等。
標準挑戰也不容忽視。目前缺乏統一標準體系,標準化程度低,互通性差,涉及大量國際組織,難協調。
市場挑戰方面,因為物聯網整體處于萌芽階段,行業信息化程度低,門檻和壁壘高,高端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