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從最初的日本初音未來的演唱會直播,到IMAX影院的3D偏光電影,再到家用3D電視,裸眼3D顯示,再到現在的虛擬現實(VR)技術,3D顯示技術越來越成熟,今天小編就來盤點一下那些3D顯示技術。
2009年,一部阿凡達打開了中國偏光電影的帷幕。所謂的3D就是Three-Dimension的英文縮寫,指的就是物體在空間的分布。而3D顯示相對與2D平面的顯示技術來說,是一種讓觀看者產生空間感的顯示技術。
1.錐形3D投影技術
說起這個,小編那可是親自做過的,首先你要下載一個具有多個角度的片源,之后自己做一個錐形半透板。將片源經過手機屏幕或者投影裝置投射到做好的錐形半透板上就可以啦。怎么說的有點抽象?大家看圖看圖。其實就是把不同角度投射在錐形反射板的不同角度,這樣即使你的觀察角在變,你也可以在不同的角度看到不同的信息。
2.紅藍3D顯示技術
這也是一個古老的技術,那時候小編還小,出現的一個叫做西游記3D版的電視劇。小編好奇又驚喜拿紅藍眼睛天天在電視機前等著。其實,這個是利用了紅色和藍色眼睛片對光的濾過作用,藍光是不能通過紅色鏡片的,同理紅光也不通過藍色鏡片。將不同顏色的信息同時在屏幕上顯示,分別帶有藍色和紅色的兩眼將看到不同的畫面,兩眼接受的東西有一定的誤差,便會產生3D的錯覺。
3.偏光顯示技術
偏光式3D的基本原理其實與紅藍3D差不多,只不過在技術上相對成熟,采用兩個不同偏振方向的偏振片作為眼鏡,這樣垂直偏振的左眼將接受不到水平偏振的光,同樣水平偏振的右眼也接受不到垂直偏振的光。這樣我們在投射圖像的時候只需要將不同角度的圖像信息以不同偏振態的光發射出來,我們的兩個眼睛就會分別看到不同角度的信息,形成立體視覺。
4.全息衍射技術
全息顯示相對上邊的顯示技術,在原理上則要復雜很多。首先需要一個全息照相光路,在全息干板上進行曝光,之后經過顯影,定影,漂白的處理,一張全息干板就做出來了。最后的觀看則需要指定光源通過衍射效應觀看。這種方式可以真是的記錄物體的空間分部信息,但是制作的過程相對麻煩。但是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計算全息術已經成了信息光學的一個熱門領域,在光學演示,光學防偽與加密發揮了非常大的作用。
5.頭盔式3D顯示技術
說到頭盔式的3D顯示技術,就不得不說一下谷歌的googlecardboard,一個小小的紙盒就可以帶給你3D的顯示。不過對手機的顯示屏幕還是要求比較高的,如果手機屏幕比較水,你會看到一個一個的馬賽克都在你的眼前。值得說的是現在的VR頭盔已經非常高大上了,從三星的GEARVR到諾基亞,甚至連火腿腸(HTC)也開始做了。其實說白了就是兩個顯示器分別對應左右眼,其實在基本原理上與紅藍,偏光是一樣的。只是再加上方向感知,虛擬現實技術,這東西就可以360度觀影了。
最后,普通的3D電視已經走入了課挺,虛擬顯示技術還會遠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