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當智能攝像頭、車載系統、工業設備等“沉默的硬件”紛紛接入網絡,“萬物互聯”的便利背后,隱藏著一場“底層安全危機”。從IP攝像頭的監控畫面被非法調取,到車載系統被黑客遠程操控,再到工業PLC因漏洞遭受攻擊,這些看似“偶發”的安全事件,本質上都是硬件底層的“安全基因缺失”——默認配置的薄弱、數據存儲的無防護、供應鏈的不可控,讓黑客得以從“硬件入口”突破整個系統。如何從根源上解決這些問題?華邦電子給出的答案是:把“安全密碼”寫進芯片,用安全閃存守護萬物互聯的“最后一公里”。
一、萬物互聯時代的“安全痛點”:硬件為何成為“攻擊突破口”?
隨著智能終端、車規設備、工業系統的全面連接,“連接”不再是優勢,反而成為“攻擊面擴大”的根源。傳統安全防護多集中在軟件層面(如防火墻、加密算法),但硬件的“默認弱點”往往成為黑客的“第一目標”:
智能終端的“默認漏洞” :IP攝像頭的RTSP協議是視頻傳輸的“必經之路”,但多數設備的默認配置未開啟加密,黑客只需通過網絡掃描就能獲取攝像頭的訪問權限,進而調取監控畫面;
車規系統的“遠程風險” :車載診斷系統(UDS)是汽車維修的重要接口,但部分車型的UDS未設置嚴格的身份驗證,黑客可以通過遠程網絡接入,控制車輛的剎車、轉向等核心功能;
工業設備的“遺產漏洞” :工業PLC、傳感器等設備仍在使用Telnet、FTP等“古老協議”,這些協議缺乏加密機制,黑客可以通過“明文傳輸”獲取設備的控制權限,導致生產停滯甚至設備損壞。
這些“默認即薄弱”的硬件配置,讓黑客無需破解復雜的軟件密碼,就能直接突破系統防線。正如華邦電子安全專家所說:“軟件漏洞可以通過補丁修復,但硬件的默認弱點,一旦出廠就很難改變。”
二、AI與自動駕駛時代:硬件安全為何成為“必選項”?
當AI推理、自動駕駛等“高價值場景”融入生活,硬件安全從“可選”變成了“必選”。這些場景的核心矛盾在于:數據的敏感性與硬件的“不可變性” ——
AI推理的“隱私危機” :醫療AI需要處理患者的病歷、影像數據,智能推薦算法需要分析用戶的行為偏好,這些數據一旦存儲在無防護的閃存中,黑客可以通過“側信道攻擊”(如監測芯片的功耗、電磁輻射)獲取,導致嚴重的隱私泄露;
自動駕駛的“人身安全” :自動駕駛車輛的核心控制芯片(如域控制器)存儲著剎車、轉向等關鍵指令,若芯片被植入“硬件后門”(如生產過程中被篡改的電路),黑客可以遠程觸發惡意指令,導致車輛失控,威脅人身安全;
供應鏈的“不可控風險” :芯片從設計、生產到封裝,需經過多個環節,若供應鏈中某一環節被滲透,黑客可以在芯片中植入“惡意代碼”,即使后續軟件升級,也無法清除這些“硬件級惡意程序”。
這些風險的特殊性在于:硬件攻擊的“不可逆性” ——軟件漏洞可以通過補丁修復,但硬件一旦被篡改,幾乎無法通過后續升級恢復安全狀態。因此,AI與自動駕駛時代,硬件安全必須“從出廠開始”。
三、華邦電子的“安全密碼”:用安全閃存守護底層數據
華邦電子認為,硬件安全的核心是“數據安全” ,而數據的“最終歸宿”是閃存。因此,華邦將“安全基因”注入閃存芯片,推出集成后量子密碼(PQC)算法的安全閃存產品,從“數據存儲”到“數據傳輸”,構建全鏈路的安全防護:
“來源可查”的遠程認證:華邦W77Q安全閃存采用LMS-OTS(基于哈希的一次性簽名)算法,每片閃存都有唯一的“數字身份證”。當設備接入網絡時,閃存會向服務器發送“簽名請求”,服務器通過驗證簽名的有效性,確認閃存內容未被篡改——即使黑客試圖替換閃存中的數據,也會因“簽名不符”被系統拒絕;
“出廠即安全”的基因植入:華邦TrustME安全閃存打破“默認薄弱”的傳統,在芯片出廠時就開啟“安全配置”:默認關閉不必要的服務(如Telnet、FTP)、默認開啟數據加密(如AES-256)、默認設置嚴格的身份驗證(如只有授權設備才能訪問閃存)。這種“從激活開始”的安全機制,讓設備無需用戶手動配置,就能抵御常見的硬件攻擊;
“不可篡改”的安全更新:針對供應鏈篡改風險,華邦安全閃存支持“回滾保護的安全更新”——每次系統升級都需經過閃存的“數字簽名驗證”,若更新包被篡改,閃存會拒絕安裝,防止惡意代碼植入。同時,閃存遵循NIST(美國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院)的平臺恢復標準,即使系統被攻擊,也能快速恢復到“安全基線”。
四、安全存儲:硬件安全的“核心基石”
為什么說安全閃存是硬件安全的“核心基石”?因為所有系統的“核心數據”都存儲在閃存中:
系統代碼:設備的操作系統、驅動程序等核心代碼,若被篡改,會導致設備無法正常工作;
加密密鑰:SSL證書、用戶密碼等加密信息,若被竊取,會導致整個系統的加密機制失效;
隱私數據:用戶的聊天記錄、照片、醫療數據等,若被泄露,會引發嚴重的法律風險。
華邦安全閃存的“全生命周期防護”,正是圍繞這些核心數據展開:
代碼保護:通過“只讀分區”(RO)將系統代碼與用戶數據分離,防止惡意程序修改系統代碼;
數據加密:采用硬件加速的加密引擎(如AES-256、SHA-3),對用戶數據進行“端到端加密”,即使閃存被物理竊取,也無法讀取其中的內容;
訪問控制:通過“安全啟動”(Secure Boot)機制,只有經過簽名的固件才能啟動設備,防止黑客植入惡意固件;
供應鏈保障:華邦在閃存生產過程中采用“全程可追溯”的管理體系,從晶圓制造到封裝測試,每一步都有嚴格的監控,防止芯片被篡改。
結語:硬件安全,是萬物互聯的“最后一道防線”
當“萬物互聯”從概念走向現實,安全不再是“附加功能”,而是“底層需求”。華邦電子的安全閃存解決方案,本質上是“從硬件根源解決安全問題”——通過在閃存中植入“安全基因”,讓設備從出廠開始就具備“抵御攻擊的能力”,而非依賴后續的軟件補丁。
對于用戶而言,這意味著:智能攝像頭的監控畫面不會被非法調取,車載系統不會被遠程操控,工業設備不會因漏洞停產;對于行業而言,這意味著:AI推理的隱私數據能被安全存儲,自動駕駛的核心指令不會被篡改,供應鏈的風險能被有效控制。
正如華邦電子CEO所說:“萬物互聯的未來,需要‘會安全的硬件’。華邦電子的目標,就是讓每一片閃存都成為‘安全的基石’,讓所有設備都能‘放心連接’。”
推薦閱讀:
嵌入式RF測試革命:多域信號分析技術如何破解復雜系統驗證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