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無線通信網絡輻射源及特點
- 無線通信網絡電磁輻射傷害定量分析
- 應對無線通信網絡電磁輻射的措施
- 嚴格頻率管理,規范電磁輻射設備設置
- 嚴格大功率短波長無線電臺站審批
無線通信網絡輻射源及特點
一般來說,在無線通信網絡中,基站發射系統、衛星地球通信站、移動臺(手機,小靈通等)、無線路由器、無線AP,都是可以產生各種形式、不同頻率、不同強度的電磁輻射源。
電磁輻射場區可分為近區場和遠區場。通常,對于電壓高電流小的場源(如發射天線、饋線等),電場要比磁場強得多;對于電壓低電流大的場源(如某些感應加熱設備的模具),磁場要比電場大得多。遠區場為弱場,其電磁場強度均較小。所以,對于一個固定的可以產生一定強度的電磁輻射源來說,應注意電磁輻射近區場的防護,包括對作業人員及處在近區場環境內人員的防護,和對位于近區場內的各種電子、電氣設備的防護。而在遠區場,通常對人的危害較小,這時應該考慮的主要因素就是對信號的保護。
無線通信網絡電磁輻射傷害定量分析
輻射傷害分為游離輻射傷害和非游離輻射傷害。當高能量電磁波把能量傳給其他物質時,有可能撞出該物質內原子、分子的電子,使物質內充滿帶電離子,這種效應稱為“游離化”,游離化電磁波產生的傷害就稱為游離輻射傷害,游離輻射傷害會與身體內的物質搶奪電荷,產生離子破壞生理組織。非游離輻射傷害分為熱效應的非游離輻射傷害和無熱效應的非游離輻射傷害,非游離傷害為一中低能輻射,產生的能量不打斷分子鍵或使原子游離。
產生游離輻射傷害的電磁波頻段是1012~1024Hz,而無線通信網絡中使用的頻段為150MHz、450MHz、800MHz、1.9GHz、2.4GHz、3.5GHz及5GHz或更高頻段,所使用的頻段全落在了非游離傷害所屬的頻率范圍內,遠低于1012Hz,所以無線通信網絡中的電磁輻射不會對人體產生游離輻射傷害,僅對人體產生非游離輻射傷害。
熱效應定量分析
人體是一個有機的生物體,時刻都在進行著新陳代謝,新陳代謝產生熱量可以使人體體溫維持在正常的溫度范圍內,以保證人體生理系統的正常生理機能。生理學研究表明,人體新陳代謝產生熱量約為100W,人身體表面積約為2m2,若人體要保持溫度平衡,則人體要向外輻射能量的功率大小也應該為100W
而人體對微波的吸收約為50%,所以,當輻射場強功率大于10mW/cm2時,人體吸收輻射平均功率也大于5mW/cm2,這時人體平均散熱功率小于人體吸收輻射平均功率,多余的能量回存在體內,造成對人體的傷害。故輻射功率密度傷害規格為8~10mW/cm2。
單一輻射場強密度與安全滯留時間
由于無線通信網絡的射頻輻射傷害具有累積效應,所以當處于射頻輻射下時,人體是不會立即受到傷害的,只有隨時間推移,累積到一定程度時才會對人體造成傷害。這個累積過程為安全滯留時間。按ANSI(AmericanNationalSecurityInstitute)規定
其中,K1為頻段內場強密度規格值,與頻率關系如圖1所示,對某頻率是一定值。K2為該頻段場強密度現場測量值,場強密度的現場測量值越大,安全滯留時間T越短;反之測量值越小,安全滯留時間T越長。
多個不同頻段輻射源安全滯留時間
多個頻段輻射源下,安全滯留時間為單一輻射源安全滯留時間和。
手機射頻輻射的定量分析
在無線通信網絡中,手機、小靈通、筆記本電腦移動臺是離使用者最近的輻射體,本文以手機為例定量分析手機對人體的輻射。
[page]
手機輻射傷害的電性參數
設手機輻射場強密度為E(V/m),手機輻射功率為P(W),輻射天線增益比值為G,手機距頭部的距離為R(m)。
手機天線為單棒狀無方向性天線,故其增益為0dB,增益比值為1;R一般為3cm。手機輻射傷害大小是通過手機輻射功率密度K大小來度量的:,Z=377Ω,為空間阻抗歐姆,故P越大,E也越大,傷害也越大。同時,在定量分析手機輻射傷害情況要判定輻射傷害是屬于遠場輻射還是近場輻射傷害,判斷的臨界標準為。當時,為遠場輻射傷害;當時,為近場輻射傷害。計算近場輻射傷害時,輻射場強密度要考慮靜電場和感應場。
1800MHz/900MHz手機的輻射情況分析
使用1800MHz手機,若手機發射功率為0.55W,增益比值為1,手機距頭部的距離為3cm,為遠場輻射,在定量分析輻射傷害情況時不需要考慮靜電場和感應場,手機輻射功率密度,使用900MHz手機,與1800MHz手機同樣條件下,則為近場輻射,在定量分析時要考慮靜電場和感應場,實際的手機輻射場強密度E2>E1,相應的手機輻射功率密度K2也大,從圖1查出對應的單一輻射場強密度規格值為3mW/cm2,安全滯留時間如下式。
如果手機在鄰近墻角或有反射體的環境中使用,因反射增強,輻射強度也增強一倍,安全時間還會減少一半。
基站輻射的定量分析
與手機一樣,基站的輻射強度也與發射機器輸出平均功率PAV、基站天線增益比值和人與基站的距離R相關.在分析基站輻射傷害特性時,用安全滯留距離R來衡量。
若GSM900發射機輸出平均功率200W,基站天線增益比值為13.7,安全輻射密度為4.5W/m2。
已知GSM1800發射機器輸出的平均功率為200W,基站天線增益比值為13.7,安全輻射密度為9W/m2,則基站的輻射強度如下式。
從上面分析結果看,無論是手機還是基站,GSM900系統的傷害都大于GSM1800系統的傷害。
無線通信網絡電磁輻射的測試
以廣西壯族自治區輻射環境監督管理站對某通信有限責任公司基站測試過程和數據為例,測試方法如下。
測試點選擇
沿天線的主向按一定的間距由里向外布設,其余的則以天線為中心呈放射狀向外布設。在人群出現較多的地方適當增加監測點數。
監測項目及監測方法
根據HJ/T10.2-1996輻射環境保護管理導則—電磁輻射,對環境電磁輻射功率密度監測。
監測條件和監測儀器
在無雨的天氣條件下,選擇移動通信高峰時段,移動通信基站正常運行狀態下監測。測量儀器采用意大利PMM公司生產的電磁輻射分析儀。
評價標準
(1)《電磁輻射防護規定》(GB8702-88):在一天24h內,環境電磁輻射場的場量參數在人員連續6min內的平均值應滿足表3的要求。
(2)《電磁輻射環境影響評價方法和標準》(HJ/T10.3-1996):公眾總的受照射劑量包括各種電磁輻射對其影響的總和,即包括擬建設施可能或已造成的影響,還包括已有背景電磁輻射的影響。總的受照射劑量限值不應大于國家標準《電磁輻射防護規定》(GB8702-88)的要求。
監測結果及分析
可以看出,各監測點的環境電磁輻射功率密度均低于國家規定的標準限量。
應對無線通信網絡電磁輻射的措施
監測報告表明,無線通信網絡中的電磁輻射比國家規定的標準限量低很多,大可放心使用,從防護角度出發,可以通過一些方法有效地減少無線通信網絡輻射的傷害。
嚴格頻率管理,規范電磁輻射設備設置
各類無線電發射設備和電磁輻射裝置必須符合國家相關技術指標要求,還必須符合電磁輻射防護規定的國家標準,達到公眾和職業照射標準的要求,使電磁輻射對人體的影響減到最小。
嚴格大功率短波長無線電臺站審批
電磁輻射的波長越短、人體吸收的電磁波功率越大和被電磁波照射的時間越長,電磁波對人體的影響就越大。所以應從根本上關注大功率、短波長電磁波輻射設備和被電磁波照射的時間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