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遇與挑戰:
- 外資抄底中國半導體產業的局面正密集呈現
- 過于側重低端規模的發展
市場數據:
- 近期發生的外資滲透本土半導體企業案,至少已有4家
“2008年,我們嚷著要抄人家的‘底’,結果沒什么行動,現在人家來抄我們了。”近日,半導體產業專家顧文軍說。
短短半年內,外資抄底中國半導體產業的局面正密集呈現。
而在一年來發生的多起半導體產業大整合中,如特許半導體、奇夢達、飛索半導體、索尼、三洋半導體等案例中,除了山東浪潮收購了奇夢達西安設計基地外,沒有看到中國企業的任何身影。當初,龍芯曾試圖收購MIPS,但至今仍停留在構想階段。
海外資本密集滲透本土半導體業
近期發生的外資滲透本土半導體企業案,至少已有4家。
其中包括:美國銀湖資本入局展訊,成了第二大股東;臺積電借訴訟奪去中芯10%股份(摩根士丹利參與配股已成第四大股東);聯發科借海外投資基金曲線入主TD設計企業蘇州傲世通;德州儀器正在操作收購中芯原托管工廠成都成芯半導體。
其中,展訊、中芯國際已分別被銀湖資本、臺積電與大摩成功入局,正在引發市場關聯效應;而傲世通一案,其原投資方上海信虹投資公司人士對本報確認將其出售。而這一輪周期前,美國一家芯片設計企業已經收購本土手機芯片設計企業上海智多微電子核心業務。
“還有一個更大的案子,臺積電、美國美光科技也跟武漢方面談,有意收購新芯半導體。”消息人士透露。
臺積電的來頭無需多言。這家全球最大的半導體企業占據著代工市場50%以上份額。
該人士透露,一開始,臺積電志在必得,雙方甚至簽訂合作協議,但最后武漢方面突然拒絕了交易請求。臺積電的收購舉動,沒有通過國家發改委這一關。眼下美光科技又悄悄與武漢方面接觸了。美光科技是美國閃存巨頭,也是2007年阻擊中芯申請美國進出口銀行7.5億美元貸款案的背后作梗者。
新芯是由湖北省、武漢市、東湖開發區共同投資的中部第一個12英寸半導體制造項目。與成芯相同,它也是由中芯國際負責托管的公司。不過,在中芯創始人張汝京離職后,中芯為扭轉虧損,連續剝離旗下非核心資產,兩大托管工廠已無暇顧及。上季,它甚至將未能收回的一筆托管費計入壞賬。
上述人士說,成芯即將成為德州儀器囊中之物,如果新芯被賣給美光,那將是中國半導體制造業一次大震蕩。
“后危機”時期的本地產業危機
產業整合、企業并購與重組,都是市場行為。但這一較短周期,如此密集的滲透,對中國半導體業來說,應是首度出現。
密集滲透背后,折射出中國半導體產業目前發展的困境,即過于側重低端規模的發展局面,終將為更加具有創新實力的格局所取代。
過去多年,借助龐大的市場需求,中國很快成了全球第一大半導體市場。而本地的半導體產業,從上個世紀開始,經歷過2000年以來接近8年的高速增長(年均增速達30%以上),已擁有了設計、制造、封裝測試等完整的產業鏈。而且,每個環節,都擁有數量眾多的企業群。[page]
比如,中國半導體設計企業最多時曾達500家。制造企業2006年至2007年的規劃項目曾達20個。相對強大的封測業,也有長電科技、通富微電、華天科技等近10多家企業。
尷尬的是,每個環節的總產值,都不如海外同環節一家企業規模大。比如500家設計企業總產值不如曾名列全球第10名的聯發科、所有代工企業產值不如臺積電、所有封測企業產值不如日月光。
金融危機觸痛這一局面。中國工程院院士許居衍說,2007年全球增速最快的大陸市場,危機來臨后,成了全球下滑速度最快的區域。2008年,中國半導體產業首次出現歷史性負增長。
“這樣一來,整合過程就難免了,規模重要,企業體質更重要。”許居衍說,像中芯國際,就需要增強運營體質,從追求規模轉向追求利潤。
顧文軍表示,目前市場需求旺盛,產能不夠,正向中國轉移產能的外資企業,很自然地使用資本手段在中國就地擴產,能直接收購更好,可以節省建廠時間。他說,德儀收購成芯,臺積電與美光收購武漢新芯的傳聞,就是如此。
這幾天,圍繞著成芯出售話題,爭議不斷。因為這一項目差不多已投下40億元,如今掛牌價11.88億,有賤賣嫌疑。
有的外資企業則借機整合大陸核心專利技術。比如高通與聯發科競購蘇州傲世通,意在強化TD領域的技術布局。通信業觀察人士孫昌旭對本報表示,傲世通有TD底層技術與相關軟件如協議棧等,高通、聯發科正缺這些,當然它們有獨立研發實力,只是短期難以達到成熟。如今,它在技術上已不遜本地聯芯科技。
戰略風險?
但上述并購案難說是純粹的商業行為。其中至少3起隱含著戰略風險。一是前不久臺積電借訴訟正式獲得了中芯10%左右的股份,已成第二大股東。而幾天前,摩根士丹利再度參與中芯配股,成了第四大股東。目前,臺積電與它的股份之和,與大唐控股所持股份已極為接近。
第二起是臺積電、美光對武漢新芯的收購意向。如這一交易達成,無論落于誰手,將危及本地國資色彩的半導體代工企業生存,尤其是中芯與建設中的華力。三是美國銀湖資本以第二大股東身份入局展訊,加上之前第一大股東NewEnterpriseAssociates的股份,展訊形式上已成為外資控制的通信類芯片企業。
“某些項目國家規劃很長時間,地方政府也投下重金,這樣徹底撒手賣給外資,本土半導體產業可能會失去發展的平臺。”顧文軍憂慮地說,如此,產業自主可控的目標很難實現。
而且,顧文軍認為,這個時間段,許多項目轉手外資,也等于幫它們直接卡位政策優惠。因為,新的18號文件年底前會出臺,這些外資企業比那些等候多時、沒有直接享受到更多優惠的本地企業還合算。
許居衍則顯得十分樂觀。他認為,“這些并購沒有什么不好”。因為中國半導體市場在危機后的占比已上升到40%。無論外資收購目的如何,在“摩爾定律不再重要”的階段,應用創新將成主導,中國設計業會有大發展,然后也會帶動制造業。
“外資看好中國市場的‘體量’(而非水平)是可以理解的。”他在短信中對本報補充說。
顧文軍說,他只認同許居衍院士部分說法。他強調,過去,地方政府犧牲許多資源進行半導體項目的招商,但是并沒有長遠的戰略規劃,如今許多項目轉手,等于豐富了“半倒體”的內容,做到一半就轉手了。他認為,這些交易如此密集,對整個半導體產業的發展一定會有打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