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研究機構IHS iSuppli公司最新公布出來的預測報告:在2015年,12寸晶圓產量的產量將達到87.53億平方英寸,大概是2010產量的2倍。而就只算今年的產量,也高達56.09億平方英寸。
據IHS iSuppli分析師LenJelinek表示,12寸晶圓制程一開始都是用來生產最高階的產品,但此區是在近兩年出現變化,包括晶圓代工業者與 IDM廠都認為,12寸晶圓是用以生產成熟產品最具成本效益的制程;因此該機構也預期12寸晶圓將進入一個新的快速成長期。
對于使用成熟工藝的半導體廠商來說,使用12英寸晶圓進行大批量生產是獲得成功的關鍵。但是即使如此,他們也是對未來有著深深的擔憂。
這個憂患來源于技術的更新換代的迅猛性,晶圓的生命周期也日趨不穩定。根據摩爾定律,每過兩年,集成電路上的晶體管數量將增加一倍,而成本則不會大幅上升。所以從晶圓生產商角度來看,轉向18英寸是最合邏輯的選擇,可以降低成本以符合摩爾定律的要求。
雖然關于采用下一代晶圓尺寸的利益與成本,仍然存在很大疑問。但是,半導體制造商、設備供應商和硅供應商是否能利用18英寸晶圓獲利,情況仍然不太明朗。然而,這并不意味著一些領先廠商不會采用下一代晶圓尺寸。
而且現在18寸晶圓標準已經出爐,英特爾三星臺積電等行業巨頭都表示感興趣。可是成本之高,令人咂舌。從興建一座12寸廠便要花費30億美元來估算,興建18寸廠將需花費逾50億美元,整體投資金額將更為驚人。這豈是普通廠商可以獨立承擔的?合資成為必然的選擇,但是其涉及的繁復又不是可以輕易解決的。
18英寸晶圓何時到來,是否意味著一次業內的洗牌,到時候自己能否轉型成功?這即使機遇,又是挑戰。
本文出自IC購商城http://www.icgoo.net
據IHS iSuppli分析師LenJelinek表示,12寸晶圓制程一開始都是用來生產最高階的產品,但此區是在近兩年出現變化,包括晶圓代工業者與 IDM廠都認為,12寸晶圓是用以生產成熟產品最具成本效益的制程;因此該機構也預期12寸晶圓將進入一個新的快速成長期。
對于使用成熟工藝的半導體廠商來說,使用12英寸晶圓進行大批量生產是獲得成功的關鍵。但是即使如此,他們也是對未來有著深深的擔憂。
這個憂患來源于技術的更新換代的迅猛性,晶圓的生命周期也日趨不穩定。根據摩爾定律,每過兩年,集成電路上的晶體管數量將增加一倍,而成本則不會大幅上升。所以從晶圓生產商角度來看,轉向18英寸是最合邏輯的選擇,可以降低成本以符合摩爾定律的要求。
雖然關于采用下一代晶圓尺寸的利益與成本,仍然存在很大疑問。但是,半導體制造商、設備供應商和硅供應商是否能利用18英寸晶圓獲利,情況仍然不太明朗。然而,這并不意味著一些領先廠商不會采用下一代晶圓尺寸。
而且現在18寸晶圓標準已經出爐,英特爾三星臺積電等行業巨頭都表示感興趣。可是成本之高,令人咂舌。從興建一座12寸廠便要花費30億美元來估算,興建18寸廠將需花費逾50億美元,整體投資金額將更為驚人。這豈是普通廠商可以獨立承擔的?合資成為必然的選擇,但是其涉及的繁復又不是可以輕易解決的。
18英寸晶圓何時到來,是否意味著一次業內的洗牌,到時候自己能否轉型成功?這即使機遇,又是挑戰。
本文出自IC購商城http://www.icgoo.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