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電感作為一種電子元器件,其主要功能就是將電能轉化為磁能。本文就來初步探索電感設計之外的測量問題。一般在設計之后都會發現電感值比預計的小,換了磁芯之后并未出現明顯區別,在10K和100K的工作頻率下測試都是如此,那么如何將直流偏置加到電感測量中?
經過思考,可以嘗試通過恒流源來實現這個功能,但明顯這個恒流源不能用普通的開關電源加橫流控制來做,因為后面有電解,這個電解實際上和電感并聯,測量不到正確值,那么應該怎么做呢,下面就來進行一下討論。
對電源輸出電壓的穩定性要求不高, 允許它變動。如果不要電流sense電阻上面的電阻, 連差分放大也不要,直接從PNP的 E 取樣到運放, 只能固定電流sense電阻下端電位, 輸入電壓變動了,怎么辦? 所以,來了個隨動的取樣, 你變我也變。
理論上,電流源的內阻將并在被測元件上,造成理論測量誤差。所以,電流源的動態內阻非常重要。要簡化電路,以提高電流源的內阻特性。
當溫度發生改變, PN結導通電壓發生改變,輸入供電電壓也發生變動,這種結構不適合恒流要求嚴格的場合。
室內溫度變化是比較小的。實驗室測量也是短時間就可以完成的事。加之小功率電路的發熱也非常少。只要先測好電流,這樣的誤差不用考慮。PN結的穩飄為2~3mV/C。只要電流反饋夠深(如反饋信號取2V),溫飄誤差就非常小。
就是集電極電壓會對基極發生調制效應。指基區的有效寬度隨集電結的反偏電壓的變化而變化的效應。當集電結反向電壓增大時,集電結的空間電荷區加寬,這就引起基區有效寬度變窄。因而載流子在基區復合的機會減小,所以基極電流Ib隨集電極反偏電壓增大而減小,也就是基區有效電阻增大,因此又叫電導調制效應。
所以基極電流Ib隨集電極反偏電壓增大而減小,也就是基區有效電阻增大,因此又叫電導調制效應。如此說來,可否將基極調制效應簡單好記憶地理解為: Uce高反壓下,電壓放大倍數會減小。 換句話說: 三極管供電電壓VCC越大,放大倍數反而會下降. 核心理由: 高反壓下, 基區有效電阻增大。
基極調制效應會導致高反壓情況下直流放大倍數下降, 這樣說似乎更準確些. 高反壓下,基區有效電阻增大,這個電阻對應的是靜態電阻. 交流等效電阻和靜態等效電阻是兩會事. 比如: 電流源的靜態電阻很小, 但對應的交流動態電阻可認為無窮大。
作個極限假設: 集電結反向電壓為無窮大, 集電結的空間電荷區無限加寬,,基區有效寬度被擠壓為0 , 沒有載流子復合,也就無法形成基極電流Ib ( 認為基區有效電阻為無窮大) , 沒有Ib 也就沒有IC , 電壓放大倍數為0。
下面做一下重點的總結。
電源輸出功率小于實際設計功率;
示波器測量發現電感明顯小于設計值;
用電感儀測量電感兩種磁芯又沒有明顯的區別;
這里以一個笑話為例,方便大家理解。直流電動機有個很大的起動電容,有人就想啊,那東西又大又貴,如果用兩個小電解電容代替。只要容量一樣,耐壓一樣,不就行了!結果老是炸電容,他就想,是電解電容的容量不準確?耐壓不夠?是交直流的原因?用更高的耐壓?用更先進的測電容儀?用更準確的電容?用交流雙極性電解電容?
其實什么都不是,就是電容的過流電流小的原因。回到電感上來說,同樣形狀的磁芯,同樣的磁感量(用同一線圈套不同的兩磁芯來測電感量值),為什么工作起來不一樣呢?原因在哪呢?其實就是一個原因,就是磁芯的最大磁通值不一樣。想測磁芯的最大磁通值,其實也容易,不一定要高級設備,有時可以簡單到只用220V交流電,燈泡,交流電壓表就行了。
電感的衰減主要和磁性材料的特性有關,如果加電流測空心線圈,電感量沒有變化,因為空氣的磁導率是恒定的。但是對于磁芯,加電流后形成的磁場將會改變其特性,磁導率先上升后下降,對于高u值的帶磁芯電感,這個衰減速度很快,對于低u值的帶磁芯電感,這個衰減不是很明顯。
所以設計濾波電感,磁材的選擇很重要,工作在最大電流時,電感值衰減量應該保證在10%較好。其實只要用TL431加PNP再加幾個電阻就可集合所有的優點了。
相關閱讀:
提升DC-DC降壓轉換器的性能,電容電感是關鍵!
如何選取電源設計的EMC電容電感器件?
選型替代:電感器與變壓器的選型和代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