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智能硬件創業的浪潮一浪高過一浪,為分得一勺羹,眾多團隊加入智能硬件創業的浪潮。究竟有多少團隊會脫穎而出?又會有誰被拍在沙灘上?除了將結果交給時間之外,智能硬件創業我們應該注意些什么呢?
我們可以從橫在創業公司面前的三座大山——團隊管理、制造工藝以及對供應鏈的控制,對團隊進行分析改進。目前很多智能硬件團隊都出自于互聯網領域,這些創業者一般對產品定位、軟件、市場營銷等方面比較熟悉,但硬件設計、生產制造、供應鏈、產品外觀設計等方面普遍都存在短板。加上硬件產品研發牽扯人員眾多,出現問題后,理清是誰的責任都有一定難度。當然隨著智能硬件延伸到各個領域,你也會發現很多有著醫療器械背景、工業設計背景的人也越來越多的加入到創業隊伍中來,這樣的創業公司可能有硬件研發背景,但是它或許在軟件設計、市場營銷等方面有所欠缺。
翻越大山找孵化器。
上述的團隊組成各有利弊,需要綜合各方因素,取長補短。這時候智能硬件創業孵化器就顯示了其絕對的優勢,它一般都有一套相對完整的孵化流程。他們可以給創業者提供免費的場地、對接上下游相應的資源,并提供配套的服務。對于初創類的團隊或公司,在創業初期各類資源都很欠缺,通過孵化器的幫助,在很短的時間足不出戶就可以把樣品做出來。有了樣品,這些團隊再去找別的投資就相對容易得多。
解決起初的資金問題是創業團隊逃不開的問題。
其實如今的創業環境已相當完善,想要做出靠譜的產品,現在比較流行的做法是先找天使投資,拿幾十萬或百萬元,后繼再拿A輪或B輪投資。然而,盡管智能硬件領域非常火熱,但現在投資人對智能硬件的投資已經越來越謹慎。投資機構現在主要看團隊的能力及產品的出貨量。如果產品的出貨量不行,無法受到普通用戶的歡迎,就很難得到VC的追捧。這就回到了起初設計智能硬件產品本身。
不止于剛需,抓剛需靠創業者自己把握。
拿當年的諾基亞來說,人們覺得有個手機能打電話、發短信就行了,不需要額外的功能,當時認為現在的智能手機是偽剛需。然而,當具有向已有行業發起挑戰性的iPhone出現的時候,諾基亞就在用戶感知上輸了,這時人們才對智能手機有了更加清楚的定義和更大接受度。設備的智能化是讓人更加舒適,把人解放出來,而不是向空氣、水一樣是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不做外觀漂亮但功能雞肋的“花瓶硬件”。
這對智能硬件團隊來說是很大的挑戰。因為智能硬件最頭疼的問題是顧客。顧客拿到手里,他可能什么都不懂,幾個按鈕隨便按,但是你得保證產品不出問題,任何顯示錯誤一點都不能有。產品的外觀方面要求極高,手感、美觀,不說能過喬布斯那關,起碼也得賞心悅目、情懷十足,銷售才能上量。功耗、待機時間、跌落、輻射、人體靜電、各種溫度濕度環境等等都得考慮。
科技以人為本。
這一點可以借鑒遠在大洋彼岸的美國的nest,成立僅僅4 年,nest卻快速躋身美國10大溫控器供應商之列,僅次于排名第一的Honeywell。nest勝出的關鍵就在于,它并沒有像大部分廠商一樣,在移動設備、智能面板上大做文章,而是思考根據空間環境以及用戶需求,像管家一樣去主動設計服務參數,所以”科技以人為本”的理念對創業團隊的智能硬件設計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追求爆品同時注重長期戰略。
在起起伏伏的智能硬件創業圈,智能硬件創業團隊愈加理性。人們不再一味的追求爆品而有了更加理性的戰略層面規劃,正如筆者上周同某兩家創業公司CEO聊天,目前他們的產品正在打樣測試、認證階段,他們表示自己的團隊有著清晰、長遠的戰略規劃,而不是單純的做出爆款就完事大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