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當普通產品毛利趨低,價格混戰(zhàn)讓眾廠商乏力時,發(fā)力細分市場成為了一條有效的出路。不過有些領域并不是涌入就能“分食蛋糕”,更不是“人有多大膽,蛋糕就有多大產”。在踏入這些細分領域之前,不如先了解一下這些領域的現狀如何,“涉足雖易,賺錢不易,且行且珍惜。”
一、 雷聲大雨點小:智能照明
智能照明的“火”是近一兩年才“燒起來”的,至于火到了什么程度,這從其“身影”活躍于各大展會中“可見一斑”,電源廠、照明廠、甚而封裝廠都把自己最新研發(fā)的智能照明解決方案作為展覽“招牌”。
涉足廠商方面,飛利浦、GE等國際照明巨頭紛紛推出新款智能球泡,企圖在市場還未完全打開時先營造概念,如今提起智能燈泡,你想起的不是飛利浦Hue 嗎?國內廠商則是近乎能夠叫得出名字的照明廠、電源廠都和“智能照明”扯上了瓜葛,封裝龍頭國星光電也“跟風”布局,并聲稱“公司對智能照明的研究與開發(fā)一直在跟進”,就連京東和小米這樣的互聯網企業(yè)也開始玩起了“跨界”。
這么多“參賽者”,蛋糕到底有多大,尚無權威數據出現。不過有業(yè)者提出“智能照明隸屬于智能家居的范疇,智能家居則被認為是未來等量甚至超越智能手機的一個市場。”雖然如此,但是目前已經吃上這塊“蛋糕”的人可以說是微乎其微。究其原因,眾業(yè)者認為“價格”是主要因素,一套“1699”的飛利浦Hue只有土豪才買得起,當然也有幾十元幾百元不等的“便宜貨”,但是體驗又很差,看看京東上的“差評”,你懂的。
價格高 、體驗差還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目前現有智能照明系統的各部分之間,從控制平臺、控制協議到光源產品,都沒有統一的產品標準,產品的分散化、碎片化也飽受詬病。
總之,目前智能照明市場就是“雷聲大,雨點小。”涌入的“參賽者”越來越多,撈到金子的沒見幾個。縱然如此,2014年最為火熱的細分領域依然非智能照明莫屬,而且其熱度未來只會有增無減。或許,步入2015年,這個“雨點小”的領域會下起“暴風雨”。
二、 不是你想進就能進:汽車照明
2014年除了諾貝爾物理學獎以外,LED還獲得了一項殊榮。2014年10月花旗集團汽車研究總監(jiān)Itay Michaeli發(fā)布報告中列出了五項最具前途的發(fā)展技術,而LED前大燈位居首位。
如果這條消息還不足以刺激你的神經,那么下面這組數據或許會更有說服力:2014年,整個國內市場上將有245000套的LED汽車頭燈,而這個數量到 2016年將達到907500套,實現翻三倍以上的增長。而帶有LED功能的汽車尾燈應用就更為廣泛了。海拉預測,從2013-2019年,LED前大燈的市場占有率將由1%提升到10%。
縱然市場潛力如此巨大,但目前涉足汽車照明的國內廠商并不多,鴻利光電通過收購佛達信號布局汽車照明領域、瑞豐光電生產及銷售汽車用LED器件,比亞迪今年開始推出前大燈解決方案,車燈廠星宇股份在LED車燈領域也是動作頻頻。或許是見此情形,傳統照明大廠雪萊特也通過入股益科光電以求分得一杯羹。
和智能照明市場“眾人分食”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汽車照明市場“不是你想進就能進”。雖然LED在儀表盤、背光照明開關、汽車閱讀燈或抬頭顯示系統等汽車內部的應用以及汽車制動燈、位置燈、轉向燈、倒車燈、高位制動燈等汽車外部的應用都已比較成熟,進入的技術門檻也不是特別高,但是作為LED照明廠商想要打入“汽車”的供應鏈確乎是“難于上青天”。而對國際標準體系的要求了解不夠,企業(yè)的開發(fā)、生產標準體系欠缺,以及實驗設備配置不完善也同樣阻礙著LED照明企業(yè)向車用LED領域“插足”。
三、 高大上不接地氣:植物照明
“植物工廠”的火爆帶熱了LED在農業(yè)照明領域的應用。GE、西門子、飛利浦等海外照明大廠都在大力投資植物照明,臺廠億光照明也早有涉足,國內封裝廠鴻利光電也一直致力于研發(fā)植物照明的相關產品,而一些中小企業(yè)例如深萊特科技、偉信力光電、瑞思普照明等也都在專注于LED植物照明的研發(fā),就連大陸外延芯片大佬也不放棄對植物照明的布局。
從全球市場來說,LED植物燈的銷售市場主要集中在日本、韓國、美國、歐洲等從事農業(yè)人員較少的國家和地區(qū)。目前國外已經有很多LED植物工廠,可以實現植物批量化生產。
據一份全球領域的行業(yè)調查,全球LED植物生長燈產值從2013年起,開始呈現高速成長,預計2014年將逾3500萬美元,2017年可望達3億美元。
市場似乎就擺在那里,業(yè)者認為LED植物照明的技術難度也并不高,只是缺乏缺乏懂生物培養(yǎng)知識以及LED技術的綜合型人才。另一方面,先期投入過高以及LED植物照明產品本身價格也比較昂貴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市場的大規(guī)模推廣。像大麻、芥末這樣的高端產品還可以從產品利潤里索取回報,但如果一顆通過LED照明培養(yǎng)的大白菜賣到40多元一顆,市場能夠多廣闊呢?
四、粥多僧少但門檻高:Flash LED
從第一家使用LED閃光燈的手機廠索尼愛立信,到火熱市場的蘋果系、三星系手機,LED閃光燈已經成為了基本標配,這也再次催熱了LED閃光燈市場。
LED閃光燈市場到底有多大?且看數據。據LEDinside調查報告顯示,全球智能手機出貨數量至2014年將可超越10億臺規(guī)模,而估計每部智能手機配備1-2顆不等的Flash LED,將可帶動出貨量大幅度成長。預估2014年Flash LED年產值約 7.86億美元,同比增長64%。展望2018年,全球Flash LED出貨量預計將達20.43億顆,而整體Flash LED營收/產值亦將從2013年的5.61億美元、成長至2018年挑戰(zhàn)7.59億美元。
不過可惜的是,這塊“蛋糕”目前Philips Lumileds占據了大頭,歐司朗、億光電子分食這一細分市場,三星主要是供應自家的手機品牌,而大陸封裝廠還未成功打入手機廠商的供應鏈。
如今大家都看到了這塊蛋糕,自然都想從中分一杯羹。聚飛光電、鴻利光電、瑞豐光電、晶能光電、晶科電子都有涉足Flash LED的生產,鴻利光電的免封裝產品2016已經向手機廠的配件供應商送樣,并可以達到量產,聚飛光電的相關產品也已送樣,預估2015年一季度達到量產。
縱然國內封裝廠商作為后來者想要將Flash LED打入手機供應鏈面臨著技術瓶頸難突破、市場壁壘高立等重重困難,但只要市場空間在那里,吃上這塊“蛋糕”也只是時間問題。
五、 規(guī)模有限毛利高:UV LED
UV-LED可應用于農業(yè)、紙鈔識別、樹脂硬化、特殊生醫(yī)等領域,市場前景看好。
據LED inside統計,2014年整體UV(紫外線)市場規(guī)模達到 8.15 億美金(折合人民幣約50.12億元),其中UV LED產值為 1.22億美金(折合人民幣約7.5億元),占整體UV市場比率達15%。
LEDinside研究副理吳盈潔表示,相較于一般LED,UV LED產品單價高出數十倍,因此盡管市場規(guī)模有限,但仍吸引相當多LED廠商投入開發(fā)。主要UV LED廠商包括日本廠商日亞化學與DOWA;韓國廠商首爾半導體與LG Innotek;臺灣廠商晶電、光鋐與研晶以及歐美廠商HexaTech與Crystal IS等。而大陸廠商方面,6月份鴻利光電與青島杰生達成戰(zhàn)略合作協議,雙方未來將共同開發(fā)深紫外UV-LED(波長在260-320nm之間)市場。
UV LED產品規(guī)格可依波長分為UV-A(長波紫外線,320~400nm)、UV-B(中波紫外線280~320nm)與UV-C(短波紫外線280nm以下)三類,其中UV-A占有最大市場份額,高達90%的市場占有率。吳盈潔表示,目前UV-A市場最大的應用為UV固化,占有超過一半的市場應用,包含油墨印刷、樹脂固化與日漸興起的3D打印等,應用相當廣泛。除此之外,UV-A也導入商業(yè)照明,可以使白色衣物看起來更潔白。而全球印刷電路板(PCB)曝光機雖仍使用傳統汞燈光源,但在節(jié)能與技術提升的考慮下,UV LED也逐漸進入二次替換市場,未來市場潛力相當龐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