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造PECVD在上海成功下線
- 中國太陽能電池產業化或提速
“破冰”薄膜太陽能電池裝備中國太陽能電池產業化或提速
8日,中國首臺代表國際尖端水平的薄膜太陽能電池關鍵生產設備——等離子體增強型化學氣相沉積設備(PECVD)在上海成功下線,這被視為中國在新能源高端裝備領域取得的“零的突破”。
在打破高端薄膜太陽能電池設備一直被國外廠商壟斷的同時,“中國造”的PECVD性能領先于國外同類產品,價格大幅低于后者,并有望大幅降低太陽能發電成本,國內薄膜太陽能電池產業化進程也有望提速。
價格遠低于同等進口設備
創造這一突破的是注冊在浦東張江高科技園區的理想能源設備公司。據該公司總經理錢學煜介紹,一片“1.1米×1.4米”的普通平板玻璃完成導電層覆膜后,進入PECVD反應腔,完成化學氣象材料疊層結構的覆膜,厚度增加了兩個微米,即成為轉化率可達10%的薄膜太陽能電池。
2009年8月,留美博士錢學煜與20多名曾在國際一流企業有過豐富經驗的設備、工藝和管理專家成立理想能源公司。一年多里,該公司相繼完成了PECVD首臺機的研發、中試、下線,并申請了10多項核心技術專利。
據介紹,該設備采用了創新的超高頻射頻技術,精密的真空和溫度控制技術,快速的自動傳輸技術以及多腔多片的反應腔系統等,大大提高了產能,其產品性能優于國際一流設備,但價格遠低于同等的進口設備。
錢學煜說:“從國外進口一臺這樣的設備要兩三億元人民幣,我們自己生產的大概只需一億元左右。一臺設備年產能約有15兆瓦,三臺設備便可組成一條年產能近50兆瓦的生產線。”
工業和信息化部裝備工業司副司長李東表示,高端薄膜太陽能電池關鍵生產設備的研制成功,為中國新能源產業下一步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制造大國的“裝備”軟肋
統計數據顯示,在過去5年中,世界太陽能電池市場以平均每年40%的幅度增長。國際太陽能產業界預計,未來3-5年該市場會迎來爆發性增長。中國在2007年便已成為世界最大的太陽能電池生產國,所占全球市場份額超過1/4。
近年來在新能源領域快速進軍的正泰集團董事長南存輝對此深有體會:“正泰去年的太陽能電池銷量是100兆瓦,今年一開年訂單就超過了500兆瓦,還無法滿足客戶需求。”
不過,“制造大國”尚非“制造強國”。這在被視為“第二代技術”的硅基薄膜太陽能電池技術領域尤為明顯。
這類電池是在玻璃、金屬或塑料等基板上沉積很薄的光電材料而制成,它在弱光條件下仍可發電,既可應用于大規模光伏電站,也可制成柔性及半透明電池,實現真正的光伏建筑一體化應用。此外,該電池還可大幅降低生產過程的能耗,具備顯著降低原料和制造成本的潛力,近年來逐漸成為光伏產業的熱點。
但是,在高端的非晶微晶疊層薄膜太陽能電池生產領域,我國企業的生產裝備一度依賴進口。關鍵的生產設備PECVD完全被國外企業壟斷,一臺設備進口動輒數千萬美元,長期以來一直被歐洲、美國和日本的企業壟斷。
目前,生產設備制造成本占我國薄膜太陽能電池發電成本的七成左右,這導致電力上網價格比傳統電價高出一大截,其產業化瓶頸十分明顯。
南存輝說,新能源是國家重點推進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光伏產業前景廣闊,但關鍵是光伏上網發電價格能否與傳統電價持平。掌握核心技術、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是推動光伏產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需創新“發展模式”
2010年10月下發的《國務院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指出,戰略性新興產業是引導未來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已成為世界主要國家搶占新一輪經濟和科技發展制高點的重大戰略。《決定》明確了高端裝備制造業、新能源產業等7個重點推進的產業領域。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陳清泰說,中國產業升級遲緩的主要原因,不是產業規模太小,不是缺乏資金,而是發展模式的落后。進入發展方式轉型升級之后,必須特別關注創新能力的建設,由熱衷于規模擴張轉向關注產業競爭力的提高。“不能套用過去的發展模式來抓今天的新興產業。如果不能由低端制造向產業鏈高端的設計、研發、品牌、營銷、管理等環節延伸,我們就永遠沒有屬于自己的新興產業。”他說。
南存輝表示,理想能源能夠“先聲奪人”,原因可歸結為多方面,比如擁有一流的創新、創業團隊,實行政策性資金、民間資本和“知識資本”全面結合,同步推進技術創新和市場化應用等。他說,新興戰略性產業進入門檻較高,但一旦在關鍵技術上實現突破,便能取得“跨越式增長”。因此,一方面需要政府給予強有力的引導和支持,加大資金投入用于技術研發和市場培育;另一方面也需要引導、鼓勵更多民間資本積極參與,創造公平競爭的環境,消除民營企業的進入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