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薄膜電池具成本優勢,搶占更多裝機份額
- 國家政策倒逼市場
- 薄膜電池前景大好
市場期待已久的光伏電價終于出臺,國家發改委8月1日下發通知,對非招標太陽能光伏發電項目實行全國統一的標桿上網電價。但事實上,目前國內光伏發電成本仍在1元以上,只有少數薄膜電池企業能承受1元/千瓦時以下的上網電價。有分析認為,因為價格上的優勢,所以可能對投資規模和成本較低的薄膜電池更有利。光伏電價統一,是否給處于弱勢發展的薄膜電池帶來了良機呢?
政策倒逼市場
根據國家發改委發布《關于完善太陽能光伏發電上網電價政策的通知》。通知要求,2011年7月1日以前核準建設、2011年12月31日建成投產、發改委尚未核定價格的太陽能光伏發電項目,上網電價統一核定為每千瓦時1.15元(含稅)。而2011年7月1日及以后核準的太陽能光伏發電項目,以及2011年7月1日之前核準但截至2011年12月31日仍未建成投產的太陽能光伏發電項目,除西藏仍執行每千瓦時1.15元的上網電價外,其余省 (區、市)上網電價均按每千瓦時1元執行。
但這樣的價格是否過低?有業內人士質疑稱,并網光伏度電成本為1.26元/kW h左右,高于當前所確定的標桿電價水平,若進一步考慮光照和人力成本等的差異,東部省份的運行成本有可能更高。
“并不是補貼越多越好,企業要有壓力和創新,不能對政府有過多的依賴。”國家電力動力經濟研究中心總經濟師胡兆光向南都記者表示,此次光伏電價的出臺是太陽能發展中的部署之一。“通過政策來倒逼市場,中國未來的電價會更低,因為企業之間有競爭,會去尋找更低的成本。”
華北電力大學尹忠東教授表示:“光伏發電上網定價是推廣太陽能發電的一個小環節,政府還會根據情況出臺決策,不斷地調整政策,引導市場,探討運作模式。”
薄膜電池前景看好
如何降低光伏發電成本?關鍵在于電池技術。目前商業運用中的太陽能電池技術主要包括:晶體硅(單/多晶硅)電池、薄膜(非晶硅、C dT e、C IG S)電池和聚光(G aA s)電池。
這其中,晶體硅電池因技術較為成熟,轉換效率較高,是目前的主流產品,市場份額仍達80%以上。然而,在我國太陽能電池生產普遍采用了多晶硅的生產,已暴露出許多難以預料的問題。事實上,中國光伏產品產量位居世界第一,但多晶硅有40%的需求量需要依靠進口。此外,多晶硅產業上游環節技術壁壘高、投入大、量產時間長、市場風險高,目前國家對多晶硅行業的準入標準提高,貸款也有限制。
而與晶體硅電池相比,薄膜電池在效率與成本方面改善的空間更大,多晶硅價格的上漲會增加薄膜電池的成本優勢。諸多專家認為,未來薄膜電池產銷量的增長速度仍將快于晶體硅電池,占光伏裝機量的比重會繼續提升。
據悉,中國在非晶硅薄膜電池方面具有品牌和規模優勢,非晶硅電池仍是目前中國發展薄膜電池的主要方向。“薄膜電池,一旦突破技術上的障礙,再加上政策的扶持,在市場上還是有競爭優勢的。”暨南大學教授胡剛分析。隨著國內B IPV的推廣,非晶硅技術和C IG S技術的進一步成熟,國內薄膜電池將面臨新一輪的高發展時期,有著巨大的發展空間。
在尹忠東教授看來,薄膜電池有成本低,質量輕等特點,在建筑一體化領域具有顯著的應用優勢。“更具有競爭力,盈利趨勢更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