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去年剛畢業的屈唐光伏電站運維員郭光瑞,對運維工作的變化感受深切,“跟剛來的時候比,完全不一樣了”。
在這個占地2766畝的大型農光互補光伏電站,約40萬個光伏組件在此“向陽而生”,每年可為荊楚大地提供綠電2億千瓦時,可節約標煤6.22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15萬噸,相當于植樹造林400余畝。它是大唐湖北能源開發有限公司在湖北省內較大規模的光伏電站,也是光伏農業的示范基地。
郭光瑞和同事們負責排查所有光伏組件、逆變器、箱式變壓器等可能存在的故障及安全隱患。對于這些會用陽光生電的“寶貝”設備,比起故障檢修,他們更擔心的是,設備起火。不止擔心光伏組件自己起火,更怕山上起火——附近是山林,光伏組件下方又都是農作物,枯草季節一旦著火,將造成不小的損失。
直到“新幫手”的到來,讓他們每天緊繃的心,更加踏實了一些。現在,坐在電腦前,4個小時就可以完成之前2天的戶外工作量。 “它幫我們實現了火點檢測、巡檢定位以及自動輪巡等功能,讓我們的運維工作更加及時、高效。”
多維感知+智能分析
織起半徑10公里的立體“防火網”
在這“渾身是寶”的光伏電站,年輕的運維員們全天在這里工作、生活,肩負著生命財產安全的重擔,是名副其實的“綠電守護者”。夏季,裸露的地表溫度常常高達40度以上,室外一天工作下來,運維員們全身衣物都被汗水浸透;電站有52個方陣,一組運維員一天最多能巡檢4-5個方陣。既要排查火災隱患,也要檢修設備,單靠“人+車”的運維方式,需要消耗大量時間和精力。
今年,屈唐光伏電站與海康威視聯合開發了光伏電力運檢綜合管理平臺,在電站的高點、光伏組件近處、運維員手中分別配備了智能物聯設備。守護光伏的隊伍中,增添了科技的力量。“有了這個‘幫手’之后,我們心里有底多了。”
位于高處的雙光譜熱成像云臺,紅外熱成像與可見光技術相結合,通過智能分析,可對大范圍地塊做實時溫度、火點及煙霧檢測預警。在重點地塊,光伏組件附近還配有雙光譜球機,它們在檢測小范圍內的實時溫度和火點方面更加精準。同時,巡檢員還配備了手持熱成像測溫儀,方便在巡檢時進行定位、上報及后臺復核。多維立體的隱患監測,織起了一個無形的科技防火網,讓防火更加敏捷、精準。
光伏電力運檢綜合管理平臺,也給光伏組件的遠程巡查提供了便利。通過中控室的一塊電腦屏幕,就可以清晰地看到幾公里外光伏組件上方的情況,如有異常可更快速地進行處理,精準又及時。“原本去外面把整個電站全部走下來,至少需要2天的室外巡檢工作量,現在坐在電腦前,一個下午就可以完成整個電站的遠程巡視”。
與“光”同行
智能物聯助力光伏電站運維提質增效
根據中電聯數據,截至2022年底,我國光伏發電并網裝機容量達到3.9億千瓦,連續8年位居全球首位,有效促進了節能降耗、低碳減排。隨著我國光伏發電裝機規模的不斷提升,光伏發電儲能項目的防災防火等安全性問題頗受重視。
“運用智能物聯技術可以實現防火效率和精準度的大幅提升,”海康威視電力行業經理賈鵬飛介紹到,”雙光譜云臺可以做到24小時巡航值守,方圓10公里內,它每天能夠從遠到近自動掃描48遍以上,一旦檢測到火點,立即通過平臺定位火情并上報,第一時間提供火情信息、位置、路徑規劃等情況,有效輔助撲火指揮決策。”
在光伏發電行業,智能物聯技術的應用場景遠不止于防火。賈鵬飛提到,在海康威視的企業用戶中,諸多新能源企業正在利用智能物聯手段,實現智能運檢、人機聯巡、預知維護等智慧化管理。例如,對于光伏陣列、升壓站主輔設備、變電站、配電房、輸電線路、儲能等設施,智能物聯系統能夠助力實現智能巡視,自動識別設備缺陷故障,減輕人工現場巡查頻率頻次和工作量,提升巡檢效率,降低運維成本。在享受光伏發電帶來綠色能源的同時,也實現了電站的安全、穩定運行。
免責聲明:本文為轉載文章,轉載此文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本文所用視頻、圖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權問題,請聯系小編進行處理。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