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近日,《自然通訊》雜志發布了一篇文章,它描述了一種新型天線設計方案,文中表示,根據此方案將能制造出比當前小型天線還要小一百倍的天線。新型微小型天線未來可用于無線通信、物聯網、可穿戴設備、智能手機等。
圖、目前的小型天線產品
目前,現有的小型天線都是基于電磁共振,因此天線的尺寸需要根據電磁波的波長?,F實應用的天線長度至少都要大于波長的十分之一,近十年來,天線的進一步小型化已經是一個公開的難題。
而設計的新型ME天線(尺寸小于波長的千分之一)在最先進的小型天線上實現了1-2個數量級的縮小,而且性能也沒有下降。
突破點電磁諧振與聲諧振
基于交流電流和電磁(EM)波輻射之間相互轉換的天線在智能手機、平板電腦、射頻識別系統、雷達等中已廣泛使用,而這種電磁耦合的諧振波技術限制了現有天線尺寸的進一步縮小,特別是在甚高頻(VHF,30-300MHz)和超高頻(UHF,0.3-3GHz)上。
故而論文中給出的天線是一種聲學制動的納米機械磁電(ME)天線,該天線具有懸浮磁性/壓電薄膜異質結構,其在膜體聲信號共振頻率下,通過ME效應接收和發射電磁波。
具體來看,就是ME天線中的聲波刺激強磁性薄膜的磁化振蕩,導致電磁波的輻射,反之亦然,這些天線感應電磁波的磁場,產生壓電電壓的輸出。
低頻率限制
我們都知道,頻率越高,波長越短,天線也越短。但隨著頻率的提高,很多問題將會出現。
這里新型天線采用的是磁性/壓電異質結構,在低頻下,其應變介導的強磁電(ME)耦合效應已經被證實,即可以使磁性和電力之間的能量轉移更有效。
但有科學家提出,低頻情況下該結構是強耦合的,即能量轉移很有效,那是否也意味著可以在該結構中實現射頻(RF)動態過程中的強ME耦合?如果可以的話,這樣就能使用新的電磁波收發機制來輻射電磁波,制造出聲學致動的納米級ME天線。
不過,除了在數千赫茲的低頻情況下,聲波和磁化之間具有強相互作用,該強相互作用還受限于靜態或準靜態過程。而此處是射頻動態過程,困難不言而喻。
實現與驗證
為了切實解決兩大限制,研究人員進行了大量的分析與實驗,并在現有天線的基礎上做了許多細節上的改進。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在器件選擇上,實驗中采用高電阻率硅晶圓作為天線裝置的基片;在薄膜結構的磁性多層沉積上,研究人員特別表示使用Al2O3靶通過RF濺射沉積FeGaB層,其中沉積速率需要用X射線反射率校準;此外,研究人員還對天線諧振器的導納幅度進行了測量和分析,并利用甚高頻鎖相放大器測出不同頻率下的電磁感應電壓。
另外,為了解決高頻動態的限制,研究人員目前嘗試了兩種結構,分別采用的是納米板諧振器(NPR)和薄膜體聲波諧振器(FBAR)。
實驗中,研究團隊分別對這兩種電磁結構的響應進行了分析,在考慮磁致伸縮和壓電異構結構中的磁場和電場之間的耦合因素下,他們使用FEM軟件,即COMSOL Multiphysics V5.1對兩種結構分別進行仿真模擬,并分析了仿真模塊的頻率響應,從而得出兩種不同的電磁結構可以發射不同的頻率。
總結:
小型ME天線主要是基于聲共振或電磁共振下的磁電耦合效應收發信號,而由于聲波波長遠小于電磁波諧振的波長,因此這些ME天線遠小于最先進的電磁共振小型天線。
實驗中,研究團隊已經嘗試了基于NPR和FBAR結構的設計。未來,這款新型的小型天線將被設計為多種不同的結構,以實現VHF(60MHz)和UHF(2.525GHz)等多種工作頻率。
此外,基于NPR和FBAR的天線可以通過相同的制造工藝在相同的硅晶圓上制造,這就意味著可以將數十兆赫茲的寬帶ME天線陣列集成到數十G赫茲的芯片上。
未來,預計這種微小型天線將會用于無線通信、物聯網、可穿戴設備、智能手機等多項領域。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