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能源產業步入“而立之年”設備商機盡顯
- 智能電網建設推進設備加上“智能心”
- 特高壓國標發布電力設備采購量大增
- 到2020年中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
- 風電與核電投資增速有望分別達到70%和60%以上,較為可觀
- 2020年中國可再生能源裝機將達到5.7億千瓦,占總裝機容量的35%
趨勢1:新能源產業步入“而立之年”設備商機盡顯
回顧:
哥本哈根世界氣候變化會議后,新能源投資成為世人矚目的焦點。從用電增速、碳減排承諾、新興產業規劃等多個角度來看,新能源、低碳經濟都是電力設備行業的主要看點。
中國已向世界作出減排承諾,到2020年中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
大量事實表明,電力設備市場已向清潔能源設備制造轉型。2009年4月9日,東方電氣發布了2008年度業績報告。報告顯示,受電力需求放緩影響,企業2009年下半年新增訂單同比大幅下滑,尤其是火電訂單大幅萎縮。
這一情況印證了此前業界的普遍猜測。事實上,上海電氣、哈電集團、東方電氣這三家國內最大的火電設備制造廠商,2009年的新增訂單情況都不容樂觀,火電設備市場遇冷。
觀點:
中國向世界作出的減排目標相當于是降低了中國經濟發展的碳強度,即依賴較少的能源消耗來促進經濟增長,為了履行這一承諾,唯有通過降低能耗和使用替代能源兩種途徑。
降低能耗主要通過國內產業結構調整和促進循環經濟等手段來實現。使用替代能源是另一個有效降低碳強度的方式,在清潔煤技術和CCS(碳捕捉和封存)技術不成熟的情況下,考慮到技術成熟度和經濟成本,風電和核電仍是近十年里最有前途的替代能源。
展望:
如果稱新能源產業之前的發展為豆蔻年華,我們可以認為,哥本哈根會議后的2010年將進入新能源的而立之年。
由于火電投資高峰期已過,2010年火電設備產銷量將繼續出現萎縮。水電設備與電機產品因下游需求增速趨于平穩(5%左右),銷量不會出現明顯增加。火電設備需求萎縮,為風電、核電等新能源領域的裝備發展創造了條件,新能源設備將在2010年內盡顯商機。
風電與核電投資增速有望分別達到70%和60%以上,較為可觀。
為降低化石能源比重,我國需大規模發展替代能源產業(主要包括風能、核能、生物質能等新能源),未來十年風能、核能等新能源在我國一次能源的結構占比將大幅上升。低碳經濟、節能減排政策是未來經濟發展的重點,新能源相關產業大有可為,將帶動相關設備的大發展。
趨勢2:智能電網建設推進設備加上“智能心”
回顧:
智能化,許給電網一個美好的未來。智能電網已經被多個國家提升至國家戰略的高度。2009年4月,美國奧巴馬政府公布了總投資高達45億美元的智能電網計劃,奧巴馬隨后要求美國國會盡快通過相關立法。
2009年5月,國家電網公司提出發展智能電網。智能電網從此進入人們視野。根據預計,2020年中國可再生能源裝機將達到5.7億千瓦,占總裝機容量的35%,每年可減少煤炭消耗4.7億噸標準煤,減排二氧化碳13.8億噸。其中,風能、太陽能等非水電的可再生能源比例將大大提高,而這些間歇性可再生能源的大規模利用將對傳統電網提出挑戰,智能電網可以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
觀點:
全球金融危機引發和加速了我國機械工業轉型的步伐,電氣行業也不例外。電氣行業調整結構、轉型升級的重點目標還包括如何應對氣候變化,而調整電源結構,則是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方面。智能電網的誕生為調整電源結構指明了新的方向。
我國正處在工業化加速發展的階段,后發優勢體現在對新技術的應用上。智能電網的建設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加快進入電網建設先進大國的契機,也為我國電力裝備進入世界先進行列提供了機會。
智能電網對設備要求很高,傳統設備無法支撐智能電網。因此,傳統電力設備怎樣適應智能電網的建設要求,如何優化升級是目前的重要課題。這將為我們帶來無法預計的自主創新空間。
展望:
智能電網建設是未來電網建設的方向。新技術總會帶來新的產品需求。在我國,早有設備廠商瞄上了這一未來新興市場。智能電網的建設帶動國內電力設備發展的序幕已經拉開。
電力行業主要分為電網端與電源端兩部分,2010年電網端的發展重點基于智能電網的加速建設,而電源端的側重點則是新能源的開發與利用。具體來看,高等級的變壓器、隔離開關、斷路器、電容器、互感器、自控設備,風電整機及相關基礎件,核島、常規島及配套輔助設備需求量將明顯增加。
2010年將是智能電網研究和建設穩步推進的重要一年,相關工作會出現實質性的進展。從實施階段來看,初期智能電網的建設主要體現在特高壓建設的推進、用電端采集系統的鋪開以及智能化、新能源并網技術的應用、數字化變電站試點的建設。
我國智能電網建設的主要受益者是智能電表生產商和二次設備企業。由于智能電表技術相對成熟,配電網絡智能化的發展速度將快于輸電網絡。智能電表生產廠家的業績會快速增長。
趨勢3:特高壓國標發布電力設備采購量大增
回顧:
2009年1月16日,我國自主研發、設計和建設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1000千伏交流輸變電工程——晉東南—南陽—荊門特高壓交流試驗示范工程順利通過試運行,正式投運。該工程的投運標志著我國在遠距離、大容量、低損耗的特高壓核心技術和設備國產化上取得重大突破。
2009年5月份舉行的特高壓輸電技術國際會議上,國家電網公司宣布,我國已全面掌握了特高壓輸電核心技術,預計到2020年我國對特高壓的總投資將超過6000億元。特高壓電網項目將為國內輸配電企業的崛起提供難得的機遇。
2009年12月16日,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國家電網公司在京聯合召開國家重大工程標準化示范暨特高壓交流輸電技術標準新聞發布會,國家標準委發布了15項特高壓交流輸電技術國家標準。這不僅標志著我國在世界上率先建立了特高壓交流輸電技術標準體系,而且意味著國內電力設備企業在特高壓設備研制方面有了更多的話語權,增強了國際競爭力。
觀點:
我國特高壓電網項目的出現對國內輸變電制造企業提升技術水平起到了強有力的拉動作用。
受特高壓電網項目的拉動,以西電集團、天威集團、特變電工為代表的國內輸變電制造企業,依靠自主創新獲得的國際先進技術,目前在全球經濟危機中正迎來了難得的發展機遇,有望大力崛起,向世界最頂尖的輸變電制造企業發起強有力的挑戰。
隨著特高壓電網的發展,中國輸變電制造業的版圖將被改變。
展望:
2010年,特高壓設備仍值得期待。輸變電設備需求較為樂觀,國家電網公司特高壓及遠距離輸配電方面的大力投資,使得特高壓輸電建設投入加快。受益于特高壓輸配電方面具有產品競爭力的龍頭企業仍可以保持較快和穩定的增長。
特高壓交流輸電技術標準的確立為國內的電力設備制造商設立了準入門檻,并提供了技術方向引導。在此技術標準的引導下,國內電力設備制造企業將擁有巨大的市場空間。按照國家電網公司的遠期規劃,在未來15年內,圍繞大型水電和煤電基地的開發,以及與俄羅斯、中亞國家的能源合作,中國的特高壓線路預計將達到10~15條,總投資將高達4000億元,其中設備投資將達到2500億元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