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年是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關鍵的一年
- 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 轉方式促轉變
“2010年是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關鍵的一年,也是促進結構優化升級、轉變發展方式的重要一年。”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婁勤儉日前強調,在后金融危機時代,應更加重視發揮信息技術的引領支撐作用,把優先發展信息產業作為保增長、擴內需、調結構的重要舉措,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產業結構問題凸顯
工信部總經濟師周子學表示,“十五”前電子信息產業在快速發展過程中結構調整就貫穿始終,但“十五”期間產業的高速成長積累了結構問題,也加快了結構失衡速度。
“這種高速的增長就像山洪暴發,必然會以排山倒海之勢改變地形地貌,洪水不再按原來的河道傾泄。”電子信息產業在高速發展過程中也積累了產業結構問題,成為產業平穩較快發展的巨大阻力。周子學認為,這些結構問題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行業結構比例失調,集成電路產業、軟件與信息服務業所占比重較低。缺乏核心技術、缺乏自主知識產權、缺乏世界知名品牌,集中表現產業自主創新能力薄弱,關鍵技術、專利和標準受制于人。產業大而不強問題突出。
低端產品供大于求,高端產品進口依賴。整機與外圍產品、低端產品供大于求、生產能力過剩,很多高端產品卻不能生產,依賴進口,形成了高、低端產品供求錯位的矛盾。
大企業不強大,小企業缺乏專精特新等特點。
市場結構不合理增加了產業的不穩定性。出口結構呈現“五多五少”局面。貼牌多,自有品牌少;加工貿易多,一般貿易少;三資企業多,本土企業少;技術引進多,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產品少。整機多,核心元器件少。
經濟增長過度依賴外資。從總體規模來看,三資企業在銷售收入、工業增加值、出口總額上占全行業的比重均超過70%。
區域發展不平衡。周子學指出,要解決結構性矛盾,產業結構應適當地“軟化”,要重點提升軟件與信息服務業、集成電路產業、生產性服務業等的比重,把我國電子信息產業軟硬件比例由目前的13∶87提升到接近世界平均水平。
結構調整目標明確
“去年的經濟危機嚴重破壞了包括中國在內的世界IT市場的成長性,同時由于外向度高、外資比重高、產業競爭力弱,電子信息產業成為受危機沖擊最大的產業之一。危機也加速了IT產業,特別是中國IT產業的結構調整,形成一種‘倒逼’機制,我國電子信息產業也開始了自覺的被動調整,轉變了發展方式。”周子學說。
“十二五”及今后十年是我國工業化由中期向后期發展轉變的時期,是我國城鎮化加快發展的時期,也是我國市場經濟全面與國際接軌并趨于完善的時期。
周子學表示,這個時期對我國電子信息產業的發展仍應是機遇大,挑戰也大。在此期間,我國電子信息產業要實現又好又快的發展,實現從電子信息大國向電子信息強國的轉變。在結構調整上要努力實現以下目標:形成合理的行業結構,重點提升軟件與信息服務業、集成電路產業、生產性服務業等的比重。
有效提升技術含量高產品的比重,減小高端產品和關鍵產品的進口依賴,從根本上緩解IC、新型元器件、軟件等高技術、基礎產品對產業自主發展的瓶頸制約。
有效啟動國內投資和消費市場的需求,力爭把產業外貿依存度下降一個相對合理的水平,有效增強國內市場對產業增長的貢獻率。
依靠本國企業的發展實現產業的增長。進一步優化區域產業布局。
日前公布的第24屆電子信息百強企業起了很好的示范作用。作為電子信息產業的領頭羊,百強企業積極適應行業發展趨勢,加快戰略轉型、完善產業鏈條、引領產業結構調整向產業基礎領域延伸,向融合化、網絡化、服務化轉型,并加快了兼并重組的步伐。
轉方式促轉變
后危機時代,要提高企業的競爭力,技術的創新、商業模式的創新、資源利用方式的創新等這些都需要轉變發展方式來實現,在此轉變中不斷衍生的新技術、新產品、新應用為實現世界更全面的互聯、更普遍的物聯和更智能的解析提供了基礎支撐,也是推動未來IT市場發展最根本的內在動力。
為此,工業和信息化部將繼續堅持優先發展信息產業,突出抓好技術進步和自主創新,突出抓好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鞏固和發展信息產業回升向好的態勢,充分發揮信息技術和信息產業在轉變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方面的作用,重點采取以下措施:
營造優先發展信息產業的政策環境,保持產業政策的穩定性;以科技重大專項實施為著力點提高產業創新能力;積極參與國際競爭,搶占標準制高點;大力推動標準和知識產權戰略,推廣自主知識產權標準的研發和產業化;以技術引導消費,擴大內需市場;不斷拓展新型消費,促進節能環保,大力發展綠色制造技術,加快電子產品無害化,推動低碳產業、綠色產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