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遇與挑戰:
- 兩岸合作市臺灣經濟得以維持成長的主要動能之一
- 十二五物聯網萬億商機,臺廠急迫轉型快速切入關鍵領域
歐美經濟體危機四伏,中國大陸市場需求反而撐起全球經濟半邊天。不可諱言,面對全球不景氣環境,未來兩岸合作將是臺灣經濟得以維持成長的主要動能之一。根據拓墣產業研究所ITIS計劃顯示,目前全球皆密切關注的“中國大陸十二五規劃”中,對于通訊基礎建設和IC產業的高度重視,連帶也為“物聯網”產業的快速發展埋下伏筆。
從領域別分析,在物聯網重點發展十大領域中,未來五年中國大陸將先行發展智能交通、智能環保和精細農牧業三大領域,臺灣ICT業者可優先著手切入。若從產業鏈觀察,物聯網最大商機在于系統整合(System Integration;SI)與解決方案,并非長期以來只在低利潤的制造與代工領域具備優勢的臺廠所擅長。因此,拓墣建議,臺灣業者除鎖定零組件與終端產品制造,先在物聯網市場卡位外,更應思考產業如何轉型,改以SI為發展目標,才能吃到物聯網最大的那塊牛肉!
把握利基優勢 進攻SI勢在必行
拓墣指出,中國大陸的“物聯網十二五規劃”起草工作,已呈交工信部進入最后論證階段。除了對未來的整體架構作出規劃外,還會針對物聯網產業涉及的具體應用領域分門別類進行專項規劃,每個專項都會對一個特定的應用領域進行細致規劃。由于細分專項規劃在中國大陸”五年規劃”中并不多見,這也說明了中國大陸政府對物聯網產業發展的高度重視。
[page]
從物聯網產業發展順序角度分析商機,包括RFID、傳感器、控制器、無線通訊模塊在內的“感知層”處于產業鏈上游,設備投資規模大且成長率高,商機將從2011年開始帶頭發酵。由營運商和通信設備等組成的“傳輸層”,與傳統通信行業有很大程度重疊,主要將受益于通信行業本身的發展需求。而“應用層”則初具規模,還需時間培育,預計2015年后有完整的應用服務相繼推出。
感知層一直以來都是臺廠之強項,加上中國大陸目前技術較為薄弱,短期臺灣感測芯片廠具有較大之優勢。應用部分,智能電網與智能醫療在中國大陸將是最大的應用領域與投資方向。但由于物聯網應用范圍廣大,涉及各個層面,資源難以集中發展,臺廠可藉由差異化案例作為利基,將解決方案包裝后整案輸出。例如,臺灣目前推動的智能生活計畫,所積累的物聯網發展經驗及成熟技術,如智能農業、智能醫療、智能電表等,都是臺廠可藉力使力、搶攻物聯網應用市場的機會。
但應用層的平臺運算與SI,卻是臺廠最弱的一環,沒有足夠的規模和缺乏相關經驗得以與國外大廠競爭。中國大陸市場廣大,各地發展狀況大不相同,臺廠要切入不同的市場,勢必要針對各地區不同的需求建立不同的方案。因此,挑選大城市進行兩岸合作,作為試點核心,待有成果后再復制發展模式以推廣至鄰近都市,將會是臺廠可以采取的方式。
研發智能終端 軟實力成為核心
在物聯網應用廣泛的帶動下,智能化生活環境的營造也將對智能終端產生龐大需求,未來幾年將帶來長期發展的商機。由于Notebook與Feature Phone的市場發展趨緩與衰退,今年計算機龍頭HP及手機龍頭Nokia在獲利及市占率應聲倒地,Lenovo與Apple則迅速竄起,意味著平板機與Smart Phone的崛起。
過去,臺灣一直在制造與代工具有相當程度之優勢,面對新一波的產業發展趨勢,臺廠應想方設法把智能終端之產業鏈建立在臺灣,而其中之推動重點有關鍵零組件、中小型面板、CPU及內存等,作為兩岸合作的基礎。目前臺廠走在ODM(OEM)及OBM交叉點上,除持續與國際大廠如Apple等公司扮演主要供應鏈的角色外,應培養自有的品牌機種如HTC、Acer、Asus等,提高國內廠商自訂規格之能力,甚至與中國大陸合作訂華人規格。
另一方面,臺廠接下來發展智能終端應改變以“硬件”中心思維,發展策略應以應用及服務模式為核心思考,強化內容、應用程序(App)、操作系統(OS)及營運模式等軟實力之研究,人才的培育將會是發展核心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