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現如今,自主品牌和合資品牌占據著中國汽車市場,而孰強孰弱,看看大街上跑的汽車,一眼就能分辨得出。日前,長安汽車的黨委書記朱榮華在接受相關媒體采訪時提到,自主品牌在未來5年內會死掉一半。不得不反思,我們的民族工業到底會走向哪里?
現如今,自主品牌和合資品牌占據著中國汽車市場,而孰強孰弱,看看大街上跑的汽車,一眼就能分辨得出。
日前,長安汽車的黨委書記朱榮華在接受相關媒體采訪時提到,自主品牌在未來5年內會死掉一半。不得不反思,我們的民族工業到底會走向哪里?
說到合資品牌,就得追溯中國汽車的歷史。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中國的國民經濟幾乎處在崩潰的的邊緣,為了重振經濟,最初提議“資金換技術”。但是,面對當時的國家現狀,大規模買技術顯然是不可能的。所以在20世紀80年代初期,為解決汽車工業發展的深層次問題,中國對汽車產業實行局部放開政策,并提出了“以市場換技術”繼而培育“自主品牌”的產業發展思路,希望通過讓渡一些國內市場吸引外資,換取或學習外資企業的先進技術。
打個比方,“市場換技術”就等于與高手下棋。國產汽車好比新手,高手會嫌沒意思,不和新手下。因此只能恭恭敬敬拜師學習,拜師學藝少不了交學費,但是學了半天發現不如不學了,干脆和高手聯手算了,在利益面前,不思進取的心態漸漸養成。
回看一下上世紀80年代初,當時中國工業基礎極為薄弱,廠家沒有什么實力,資金、廠房、人才都極為缺乏,唯一吸引外國廠商的就是中國市場的巨大潛力。在這種形勢下,用市場換技術就成了一種合理的、可行的思路,成了當時中國無奈的選擇。
如今反觀現實,其帶來的影響是災難性的。汽車工業能帶動許多相關產業的發展,成為經濟發展的火車頭,所以是支柱產業。但合資的汽車工業卻很難起到這個作用。如北京與現代合資后,我方企業原有設備全部棄置不用,又從韓國進口,一輛索納塔,只四個輪子、一個電瓶是中國造的,其他全都從韓國進口。這樣的汽車工業,能帶動我國的相關產業,起到支柱產業的作用嗎?
現如今,自主與合資兩大陣營的關系恰似伊索寓言中的“農夫與蛇”。農夫把凍僵的蛇抱回家,蛇蘇醒過來,就追咬農夫的小孩。中國正在成為寓言中的農夫,奇瑞、吉利則是寓言中的小孩。吉利被豐田控告“侵權”,奇瑞被通用控告“侵權”,這其實是對民族工業的打壓。
可見,“市場換技術”不盡如人意。相關專家曾提到過:合資企業實質上是跨國公司為占領中國市場、控制中國汽車工業設在中國的加工車間。并不是經中國政府批準、向政府納稅,解決了部分工人就業問題,合資企業就成為中國的企業。
中國汽車市場頂著“世界工廠”的帽子,技術沒換來,錢卻越來越難掙了。找到自主品牌發展的靈魂,成為中國企業家乃至國家的責任。
在這方面,高鐵的成功值得汽車去借鑒——有國家層面的推動力。搞市場換技術,就要統一口徑,統一市場,整個中國市場統一出口談判,不能各個地區各自為戰,被個個擊破。
仿照全國人大原副委員長成思危的說法,中國汽車想從“軀干汽車”到“頭腦汽車”,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大背景下,如何實現合資品牌與自主品牌的雙贏,將決定未來中國汽車發展的走向。在現代競爭就是科技的競爭,科技的競爭主要是核心技術的競爭,核心技術是企業的生命線??傊瑒撔滦推髽I才真正是中國自己的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