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遇與挑戰:
- 液晶電視庫存尚未消化
- 國內彩電廠家不得不面對液晶面板價格集體下調所帶來的跌價風險
- 所有尺寸都在下調
市場數據:
- 32英寸液晶面板下調幅度超過17%
一方面是液晶電視庫存尚未消化,而另一方面,國內彩電廠家又不得不面對液晶面板價格集體下調所帶來的跌價風險。
“32英寸液晶面板4月份的價格還是200多美元,到七八月已經下調到165美元,下調幅度超過17%。”一位國內彩電廠家的高層透露,液晶面板價格下調并不局限于32英寸這一規格,而是所有尺寸都在下調,“目前國內彩電廠家的庫存壓力仍然很大,液晶面板價格的下調,讓國內彩電庫存產品的跌價損失持續加大。”
該高層指出,國內彩電廠家原本期望七八月能將庫存消化,但從市場反饋的信息來看,并沒有想象中樂觀,“如果以50萬臺CCFL背光液晶電視庫存、平均每臺230元的面板跌價損失計算,國內每個彩電廠家的跌價損失將達到1.15億元左右。因為這部分庫存彩電的面板基本上是4月份采購的,而這1.15億元跌價損失還不包括彩電廠家主動降價所導致的虧損。”
奧維咨詢(AVC)數據顯示,2010年上半年內銷彩電零售規模達到1949萬臺,同比僅增長28%,與年初的預期大打折扣。AVC副總經理金曉鋒指出,為迎接上半年的市場旺季,今年初國內彩電整機廠商紛紛加大了CCFL液晶面板采購規模,為旺季儲備足夠庫存,但上半年市場的液晶電視需求規模并沒有達到預期的水平,使得整機企業最終的實際規模與預期出現落差,導致CCFL液晶電視庫存升高。
昨日,創維數碼(00751.HK)、TCL多媒體(01070.HK)和康佳集團(000016.SZ)等國內彩電廠家均向記者承認,面臨庫存和液晶面板降價所帶來的跌價損失壓力,但上述廠家未透露虧損面到底有多大。
而美國正在發起的針對日韓及臺灣地區液晶面板巨頭的反壟斷訴訟,也反映出缺乏上游資源掌控力的國內彩電廠家所面臨的市場尷尬。
8月6日,美國紐約州檢察長指控日本、韓國及中國臺灣的面板公司,聯合操縱價格十年,要追究這項共謀造成的損害、民事懲罰,包括追回非法溢價。此次被訴的液晶面板生產商包括友達光電、奇美電子、CMO、日立、夏普、東芝、LG、三星等8大液晶面板巨頭。
指控文件指出,這些企業在十年間形成了一個價格壟斷體系,控制了總額達700億美元的市場和液晶面板市場90%的份額。
此前已有美國司法部、歐盟貿易委員會等對它們展開反壟斷調查,另外消息還稱,AT&T、摩托羅拉也都在美提出控訴。而包括LG、夏普和日立在內的多家企業已承認操縱價格,并支付了超過8.6億美元的罰金。
“除非大陸8.5代面板線開始量產,否則大陸彩電廠家根本無法根本改變上游面板價格被壟斷操縱的命運。”上述國產彩電廠家高層指出,這些面板巨頭之所以積極參與大陸8.5代面板線項目,其實還是想主導這一產業,不想喪失市場價格的主導權。比如,三星之所以最近想參與深圳8.5代面板項目的主要原因是,三星在蘇州的7.5代面板項目可能通過的幾率非常小,而LG、夏普、友達、奇美等面板巨頭在大陸均已設好據點。
一位熟悉日韓面板企業的業內資深人士透露,目前TCL并不希望三星參與到華星光電項目(深圳8.5代線項目主體),一方面TCL集團的增發已經實現,暫時沒有資金短缺之憂;另一方面,華星光電項目中,LG和奇美都有一定程度的參與,如果再加上三星,合作方太多,各方的利益很難協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