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移動終端產品戰爭愈演愈烈
- 觸摸屏占移動終端產品成本比重最高
- 2011年平板機出貨量將超過5,000萬臺
- 2011年智能手機出貨量達3.88億支
- 2011年國內業者出貨量市場份額約為20%,臺灣地區約為48%
- 2011年日、韓則各占13.5%和15%
平板電腦和智能手機掀起的移動終端產品戰爭愈演愈烈,關鍵零部件廠也頻頻上演搶單戲碼;由于觸摸屏占移動終端產品成本比重最高,相關廠商的角力也最受關注。拓墣產業研究所經理柏德葳表示,2011年平板機出貨量將超過5,000萬臺,智能手機出貨量達3.88億支,在兩大主力產品驅動下,2011年觸摸屏需求將達9.51億片,較2010年的7億片成長了34.3%,出貨金額上看85億美元。
展望全球觸摸屏產業,中國大陸與臺灣地區仍將執市場牛耳。拓墣預估,2011年國內業者出貨量市場份額約為20%,臺灣地區約為48%,日、韓則各占13.5%和15%。雖然萊寶高科、南玻、長信科技等多家國內觸摸屏企業正積極擴張產能并完善產業鏈,臺灣地區也擁有領先于世的量產經驗和實力,但日韓業者一方面掌握材料和技術專利優勢,又有自有品牌產品作為自產觸摸屏出海口。因此,兩岸觸摸屏廠商不應自滿于市場份額的暫時領先局面,應盡快思考如何布局附加值高的新材料和OLED等新技術領域,才能及早擺脫受制于日、韓業者的困境。
想接品牌大廠訂單 良率成本缺一不可
拓墣預測,2011年功能手機出貨量為7.98億支,智能手機3.88億支,其中觸摸屏在功能手機的滲透率為33.8%,智能手機滲透率則高達87.5%;加上平板機的大量出貨需求,上述三種產品即占整體觸摸屏需求的70%。由于平板機面板尺寸約為智能手機的6倍,預估將成為下一波推升觸摸屏需求成長的關鍵。
盡管市場需求龐大,但觸摸屏仍然供過于求。拓墣表示,平板機和智能手機仍為品牌大廠掌握,唯有切入品牌大廠供應鏈,甚至成為其長期合作伙伴,才能穩守訂單。然而,品牌大廠對技術質量和成本的要求極嚴,小廠無論資源或技術能力都較難滿足其嚴格要求,只有技術優于同業,生產良率達八成以上,又有系統整合資源可壓低成本的大廠,才較有機會接獲品牌廠訂單。
國內產業環境升級 引領國際指日可待
身為觸摸屏產業后進者,市場份額卻能迅速超越日韓美等國,顯示我國觸摸屏產業環境已產生質的改變。拓墣產業研究所上海研究員張之煩表示,2010年起國內觸摸屏產業界一直積極進行兩件事情:(1)積極擴張電容屏產能,(2)高階ITO導電膜玻璃、蓋板玻璃、觸摸屏用素玻璃甚至觸控IC方面都實現了自制,產業鏈逐步完善。經過一年多的積累,已經涌現出一批具有發展前景的企業,如萊寶高科、南玻、長信科技、宇順電子、超聲電子、歐菲光、華睿川等。
在國內100多家觸摸屏企業當中,適度整合與淘汰將是必然趨勢,拓墣認為要能脫穎而出,首先就是有一定的技術積累和相關行業經驗。如業界稱為“觸摸屏三杰”的萊寶高科、南玻、長信科技都是以ITO玻璃起家,在鍍膜技術上擁有很深的積累,萊寶高科TFT和CF的光刻工藝都可以和觸摸屏工藝嫁接。其次,觸摸屏產業在擴張和擴產過程中,必須擁有充裕資金。最后,還有一定的關系網和口碑。在電阻屏時代,國內很多企業都與終端客戶建立良好供應鏈關系,絕大多數企業從電阻屏轉型到電容屏的過程中會把這樣的優勢延續下來。
臺廠積極調整步伐 有效發揮集團優勢
拓墣指出,目前國內知名觸摸屏企業均屬于上市公司,而從2010開始,觸摸屏概念一直在中國股市被熱炒,基本上國內觸摸屏產業并不缺錢。既擁有資金和上下游渠道關系,再加上技術的提升,若能經過適度的企業整合汰換,預估中國大陸觸摸屏企業在全球產業界重要性將持續提升。
而中國臺灣地區面板和彩色濾光片廠為因應觸控潮,也正積極重整生產線,轉移中小尺寸舊產線至新顯示技術或投產觸摸屏,以去化過剩產能,強化5代以下產線利用率。拓墣認為,觸控需求倍增對面板大廠如友達、奇美來說,無疑是東山再起的新契機,除了加快IPS面板研發與量產速度并切入觸控模塊技術之外,更應積極整合一條龍觸控產業線,才能有效發揮集團資源效益以擊敗競爭對手。
韓廠技術領先群雄 日廠具備材料優勢
目前對兩岸觸摸屏企業威脅最大的仍是韓國和日本廠商,但三方各有優勢:兩岸廠商擅長擴產,韓國技術領先,日本則掌握關鍵材料。例如,觸摸屏正朝向結合表層玻璃和觸控感應器的“One Glass Solution”,以及將觸控感應器內嵌于面板中的“內嵌式技術”發展。SAMSung的智能手機Galaxy S,即是將觸控技術內建在AMOLED上,省去中間的ITO玻璃夾層,讓產品更加輕薄。日本則是掌握可取代ITO玻璃的ITO Film、導電膠、光學膠等上游關鍵材料。
事實上,中國大陸和臺灣地區都有關鍵材料的生產廠商。拓墣建議,目前在觸摸屏模塊制造上已扮演領導地位的兩岸廠商,應積極提升產品良率,盡快開發關鍵材料和觸摸屏模塊技術,并與面板大廠的上中下游整合,切入品牌大廠供應鏈并提供全方位解決方案。兩岸廠商的合作也應持續深化,才能共同將日、韓等追兵遠遠拋在后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