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風電和太陽能光伏制造業都在在市場的漩渦中艱難求生
- 中國太陽能光伏內憂外患
- 產能過剩、需求放緩
- 無論大企業的突圍還是小企業的退出,都會耗時耗力
作為中國最重要的兩個新能源項目,風電和太陽能光伏制造業都在在市場的漩渦中艱難求生。去年以來國產風電設備暴露的質量問題和近期美國對中國太陽能光伏業發起的反傾銷、反補貼調查,更是讓這兩個內憂外患的行業舉步維艱,產業調整亟需開始。
業界一致的看法是,太陽能光伏及新能源行業優勝劣汰的整合期已經開始,很多光伏企業都將面臨生死抉擇。至于洗牌期將持續多久,樂觀者預期只要三至五年,悲觀者則認為需要八到十年。
對于已經進入太陽能光伏及新能源行業的制造企業而言,即便整合期只有三到五年,也是煉獄般痛苦而漫長的歷程。洗牌期中,那些規模已經靠前的龍頭企業,依然無法獲得與市場份額相匹配的定價權,它們不得不為了維持生存而壓低價格,并繼續忍受上游供應商和下游客戶的擠壓。而那些排名靠后,競爭力較弱的光伏企業,也并沒有像外界預期的那樣退出市場,甚至它們當中的一部分光伏企業還在逆勢增長。
這是中國很多產業在行業整合階段普遍存在的現象,大公司還沒有壯大到寡頭壟斷的程度,小企業也不會輕易從市場上消失,行業魚龍混雜,格局仍未定型。新能源產業的膠著現象更為突出,背后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企業的退出比當初的進入(早期的進入門檻很低)還要困難。
目前,新能源制造業的冬天剛剛到來,行業整合還沒有真正起步,高潮遠未到來。大部分企業在過去幾年的爆發式增長中快速擴張,已經積累了一定的御寒能量。行業內部兼并重組的頻繁發生,還有待嚴冬雨雪的到來。
某種程度上,產能過剩、需求放緩是行業發展的必經階段,也是企業需要直面的現實。只是由于新能源行業各種非市場因素的存在,無論大企業的突圍還是小企業的退出,都會耗時耗力,充滿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