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LED優勢未顯國內廠商整合跟進
- 三星集團的資本支出在2011年創下43兆韓元
- 2012年估計資本支出額將逼近50兆韓元(435億美元)
OLED作為最新一代產品,在2011年真正進入了爆發期,各大調研機構紛紛表示看好OLED產業前景。但其實早在2007年,索尼就推出全球首款11英寸的OLED電視,OLED的潛力已經隱現。雖然由于成本和售價過高導致其銷售不佳,2010年3月索尼宣布停止日本國內的OLED電視的生產和銷售。但這并不意味著索尼放棄了OLED方面的探索。也不意味著其他國家與企業也同時放棄這一研發。事實上,OLED的技術布局早已開始,2011年對各大廠商而言,或許已經是花開之時,結果指日可待。
OLED布局概況
2011年,日本索尼、東芝和日立制作所于8月宣布合并中小尺寸顯示器業務,并將以官民共同基金日本產業革新機構為中心成立新公司,名為日本顯示器(Japan Display)的新公司已經具備OLED技術基礎。社長大?周一在接受媒體采訪的時候表示:“日本顯示器一方面有Sony技術與專利授權加持,另一方面日立與Canon之間也有OLED面板的合作關系。現時,已有客戶要求2013年量產OLED顯示器,日本顯示器將配合在2012年春季合并前訂立具體發展方針,確定2013年之前的第一階段任務,并決定2013年之后應該鎖定哪些技術進行深入研發。”
東芝、日立、Sony在整合之前,因受限于資金不足,只好縮小OLED技術的研發規模,而從目前OLED面板技術水準而言,中小尺寸面板很難凌駕于液晶之上,不管是畫質、耗電量、產品壽命方面都有待突破,為此,必須在制程、材料多方面投入大量研發心血。日本顯示器的成立無疑加強了日本生產裝置制造商、材料業者間的合作,新一代技術創新即將到來。
臺灣方面,友達光電將從2012年第二季度開始量產智能手機用AMOLED面板,計劃用于高端智能手機,目標尺寸為4~5英寸,分辨率為250~300ppi。該技術將滿足重視色彩鮮艷度和響應速度的產品廠商的要求,并計劃首先在臺灣新竹的第3.5代生產線上量產。2013年下半年,新加坡的第4.5代生產線也可以開始量產。
國內,天馬目前還處于LTPS中試線階段,于上海4.5代線的基礎上進行相關改造,如要實現真正的量產,還需重新規劃調整廠房,因此目前這一生產線并非往量產的方向建設,主要是為了進行技術儲備。依據目前市場策略,天馬主要把TFT技術研發到位,否則談OLED不切實際,現時天馬的4.5代線也有相關的OLED樣品出來。預估大規模向市場供應要到2013年。
聞風而動的并非只有面板廠商,上游材料供應商誠志永華和德國默克早已在OLED上有所動作。兩者在接受采訪時均表示,既然發展趨勢已經出現,作為企業必定要貫通未來提前準備,OLED早已被列入發展規劃當中。德國默克以成為OLED顯示屏用材料領頭羊為目標,持續設計、開發和生產各種特殊材料包括OLED用的高性能發光材料。他們表示,目前的OLED市場主要圍繞小分子的易揮發材料,這些材料是公司發展和業務多樣化的最主要的基本結構元素。為了配合主要的客戶,默克正在開發一些可以明顯減少客戶工廠流程和降低設備成本的材料。
OLED優勢未顯大陸整合跟進
就在全世界的面板生產商都磨拳擦掌奮力布局OLED之時,領先之人已開始試水這片市場。目前有能力量產AMOLED面板的廠商只有三星和LG。不論是技術、良率或數量,三星都領先業界。據報導,三星集團的資本支出在2011年創下43兆韓元的歷史新高紀錄后,2012年還將進一步擴大投資,估計資本支出額將逼近50兆韓元(435億美元),其中大部分將投入非存儲器與有機發光半導體(OLED)事業。
“三星是一個可敬又可怕的競爭者。在過去發展OLED的4、5年中,臺灣、日本死在浪頭上的廠商不計其數。但后來,三星通過搭配其本身智能手機的優勢,終于將OLED推向市場。”天馬如是評價。
Displaybank亦指出:“三星對OLED的領先投資,是基于LCD產業進入成熟階段的戰略眼光和布局。但OLED與LCD相比,競爭優勢并不明顯,預計需要等到顯示領域的核心競爭轉為透明顯示、柔性顯示時,OLED才會凸顯它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