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HSPA的全稱為高速分組接入,它是高速下行分組接入和高速上行分組接入HSUPA兩種技術的統稱。HSPA是為了支持更高速率的數據業務、更低的時延、更高的吞吐量和頻譜利用率、對高數據速率業務的更好的覆蓋而提出的。究竟如何設計HSPA,又需要什么技術特性呢?請看本文。
HSDPA在3GPP Release 5中進行標準化,可以在一個小區中支持14.4Mbit/s的峰值數據速率。HSUPA在3GPP Release 6中進行標準化,可以在一個小區中支持5.76Mbit/s的峰值數據速率。HSDPA和HSUPA的性能在3GPP的后續版本中有所完善和增強。圖1為3GPP演進的時間表。
圖1 3GPP時間表
HSPA新增信道
1.HSDPA新增物理信道
HSDPA在物理層引入了三種新的物理信道:HS-PDSCH、HS-SCCH和HS-DPCCH。在用戶數據傳輸方面引入了高速下行鏈路共享物理信道(HS-PDSCH),在伴隨的信令消息方面引入了高速共享控制信道HS-SCCH和高速專用物理控制信道HS-DPCCH。HS-SCCH信道用于下行鏈路,負責傳輸HS-DSCH信道解碼所必須的控制信息。HS-DPCCH信道用于上行鏈路,負責傳輸必要的控制信息。HSDPA新增物理信道的相關信息如表1所示。
表1 HSDPA新增物理信道
2.HSUPA新增物理信道
在上行信道方面,HSUPA增加了強專用物理數據信道E-DPCCH和增強專用物理控制信道E-DPDCH,E-DPDCH用于承載用戶上行數據,E-DPCCH承載伴隨信令,包括E-TFCI、重傳序列號(RSN)和滿意比特信息。在下行信道方面,HSUPA增加了絕對授權信道E-AGCH、相對授權信道E-RGCH、HARQ確認指示信道E-HICH。E-AGCH為公共信道,用來傳送用戶終端最大可用傳輸速率的數據;E-RGCH為專用信道,用來傳送遞增或遞減的調度指令,最快可按2msTTI調整用戶終端的上行傳輸速率;E-HICH為專用信道,承載標識用戶接收進程是否正確的ACK/NACK信息。HSUPA新增物理信道的相關信息如表2所示。
表2 HSUPA新增物理信道
HSPA關鍵技術
1.混合自動請求重傳HARQ
HSDPA和HSUPA在物理層都采用了HARQ技術,都支持兩種合并方式—Chase合并(CC,ChaseCombining)和增量冗余技術(IR,Incremental Redundancy)。CC方式重發的數據包與原數據包完全相同,接收端把每個包中的對應比特一一相加,再送入譯碼器。而IR技術每次重發的數據包里包含更多糾錯碼的編碼方式,因而含有更多的冗余信息量,可以適應信道條件惡劣的情況。
不同于WCDMA Release99的數據包重傳,HSDPA和HSUPA的數據包重傳避開了Iub接口,大大減少了重傳時延。HSDPA和HSUPA惟一的差別為,HSDPA采用了異步的HARQ,而HSUPA采用了同步的HARQ。
2.基于NodeB的快速調度
與WCDMA Release99不同,HSDPA和HSUPA的分組調度都是直接由NodeB控制,而不是由RNC控制。在HSDPA中,調度主要由Node B中的新增實體MAC-hs來完成,負責為多個用戶分配HS-DSCH資源(時隙和碼字),以達到最大化利用系統資源的目的。在HSUPA中,調度主要由Node B中新增的MAC-e功能實體完成,負責為各個E-DCH用戶分配所需要的盡可能多的發射功率,同時避免過多的UE接入,盡可能地抑制上行干擾。在HSUPA中,服務小區將對調度起主要作用。
3.自適應編碼調制AMC
HSDPA引入了比WCDMA的QPSK更高階的16QAM調制方式以提高下行數據速率。HSDPA采用AMC作為基本的鏈路自適應技術對調制編碼方式進行選擇。
在調制方式上,HSUPA的Release6中沒有引入新的調制方案,而是使用與WCDMA上行同樣的雙BIT/SK調制(HPSK擴展)。同時,為了簡化HSUPA終端復雜的硬件結構和處理機制,E-HICH的功能雖然與HSDPA的HS-DPCCH類似(即提供HARQ反饋信息ACK/NACK),但是E-HICH的承載信息中不包含CQI信息,因此HSUPA不支持自適應編碼調制AMC。
4.2msTTI短幀傳輸
WCDMA Release99中DCH的傳輸時間間隔(TTI)為10ms、20ms、40ms、80ms。HSDPA使用2msTTI,可以大大減小HARQ進程的往返時間,提高快速調度響應能力。HSUPA同時采用10ms TTI和2ms TTI。保留10ms TTI,一方面是考慮標準實現后向兼容,另一方面是因為基于2ms TTI的短幀傳輸不適合工作于小區的邊緣;而2ms的TTI為可選,可以大大減小傳輸時延,獲得更高的系統吞吐量。
相關閱讀:
PCB高速信號完整性整體分析設計
6串LED組成信號燈驅動器的參考設計
無線網絡電磁干擾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