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曼森伯格科研團隊自主研發的“濾除工頻干擾信號的控制方法與系統”—“PSD濾波技術”正式獲得國家發明專利授權,曼森伯格PSD濾波技術可以使心電監測的高精度捕捉能力大幅度提升。
近日,曼森伯格(深圳)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的科研團隊所自主研發的“濾除工頻干擾信號的控制方法與系統”(即“PSD濾波技術”)正式獲得國家發明專利授權。此項技術可以使醫療監測設備在日常及高信號干擾環境下,對于心電信號的高精度捕捉能力實現了大幅度的提升,使心梗等類似的疾病在家庭和工作等復雜信號環境下的高精度監測成為可能。此項技術的突破,更使得心電信號高精度監測從原來的高成本和高操作環境要求,真正意義上提升為低成本、低操作環境要求。為家用級高精度心電監測領域提供了核心技術支持的同時,該發明專利可以結合5G和移動互聯網等技術助力于未來高精尖設備的遠程醫療、移動醫療等場景下的應用。

PSD濾波系統三大技術優勢,助力心電醫療設備性能提升
心電檢測是醫生判斷病情的重要手段,但心電信號具有微弱且易受干擾的特性。因此能否濾除干擾,準確有效的提取心電信號,是衡量心電醫療設備性能優劣的核心標準之一。

在實際操作中,為了濾除干擾,常使用的技術是傳統帶阻濾波技術和自適應濾波技術,這些技術存在固有的缺陷。要么是“一刀切”的方式,將心電信號和干擾信號一并濾除,要么是濾除原有干擾信號的同時產生新的干擾。
相較于常用濾波技術,曼森伯格所自主研發的PSD濾波技術在心電微弱信號監測方面,擁有以上三個核心技術優勢:1、不產生新的干擾;2、不需要在屏蔽室內操作;3、不會丟失有效信號。
在高頻心電監測領域,如果不解決在日常環境中的抗干擾問題,設備的便攜化和智能化就只能是空中樓閣。曼森伯格的PSD濾波系統可以有效解決這一問題,通過軟件的形式安裝在所有數字化的心電監測設備上。并在此基礎上,結合PSD濾波系統,開發出新一代智能化心電監測設備。

舉例而言,關于對外界干擾高度敏感的心室晚電位信號的監測,國內外目前現有的濾波技術無法實現在無屏蔽條件下對心室晚電位的高精度測量。心室晚電位是監測心肌梗塞的“金標準”之一。曼森伯格這次所獲批的PSD濾波技術專利,由于其系統算法的獨特性和優越性,無需依賴大型硬件設備的支持,便可實現在無屏蔽條件下高精度心室晚電位信號的實時有效監測。
科技賦能未來,技術創新帶來的蝴蝶效應
技術的創新,帶來的影響并非孤立的,而是引起一系列的連鎖反應。對于曼森伯格的PSD濾波技術而言,解決的是信號干擾對心電醫療設備的影響,同時也為醫療器械領域的產業及產品升級提供了一定的技術支持。
一方面,為便攜化的高頻心電監測設備的開發提供了技術核心基礎。人口老齡化是一個全球性的話題,預計至2050年全球會有近20億人超過60歲,這個數字是2000年的三倍,尤其是亞太地區的老齡化增速最為顯著。隨著家庭結構以及社會結構的變化,家庭成員之間的生活距離將會變得越來越遠,但家庭成員之間的互相關心并不會減少,能夠隨時精確監測身體狀況且實時同步數據云傳輸的醫療器械產品的市場需求量會越來越大。隨著5G技術的發展,大量數據的傳輸已經不再是問題,結合PSD濾波技術強大的低操作環境要求和高質量信號提取優勢,心電監測方面的云醫療以及家用級心電精準監測將會更好地得以實現。
另一方面,這項技術也給中國心電醫療監測產業提供了一項重要的技術支持。數據統計顯示,2017年我國醫療器械行業銷售收入規模超4,000億元,國內醫療器械市場規模增速遠高于全球其他國家,成為僅次于美國的全球第二大醫療器械市場。然而在國家政策要求優先采購國產設備的大背景下,國產設備卻仍在與進口品牌的競爭中屢屢敗北,缺乏核心技術競爭力是根本原因。因此隨著社會的發展,自主研發和科技創新越發受到社會和行業的重視。曼森伯格響應國家號召,專注于信號提取領域的科技自主研發,其PSD濾波系統,是研發團隊經多年技術積累的結晶。通過搭載此系統,可以在濾波技術層面占據一定的核心技術優勢。
曼森伯格的技術研發團隊的負責人張通勝教授,作為人類歷史上首次測量到神經膜上鈉通道生物磁信號的科學家,在談及PSD濾波專利的時候說道:“我們獲批的這項技術,不僅能改進目前的心電圖機以及監護設備,更有意義的是我們會因此而發展出可穿戴的心室晚電位儀器,來幫助很多心臟病患者,挽救他們的生命。”
曼森伯格一直專注于信號控制領域技術的自主研發,在前沿技術領域也在進行產品布局。目前由張通勝教授主導,多名業內知名學者組成的美國研究團隊已經在世界性技術難題--運動偽跡的研發上取得重大突破。此外,根據編者了解,曼森伯格還有包括抗電刀信號干擾在內的多項專利正在審批當中。
創新推動文明,科技賦能未來。該企業負責人透露,曼森伯格在專注技術研發的同時,也在致力于尋找具有專業醫療開發能力的企業進行商業合作,更高效的將技術變為市場生產力,以產研結合的方式推動產品的更新換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