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型傳感器迎來新機遇
- 物聯網產業與國外差距逐漸縮小
- 中國傳感器的市場增長速度超過15%
- 未來5年,國內傳感器市場平均銷售增長率將達31%
作為物聯網的前端感知部件,傳感器在物聯網的發展過程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中國電子元件行業協會敏感元器件與傳感器分會公布的數據顯示,中國傳感器的市場保持持續增長態勢,增長速度超過15%。未來5年,國內傳感器市場平均銷售增長率將達31%。這正契合了物聯網發展的節奏。
物聯網帶來新機遇
低碳經濟已成為當前各界熱議的話題,全球興起的第三次產業革命將目標鎖定低碳經濟和物聯網產業,世界經濟顯現出綠色化、無線網絡化和健康安全化3大發展趨勢。綠色化是低碳經濟的核心所在,無線網絡化是讓現有的互聯網、廣電網絡、通信網絡走向“物聯網”的基礎,健康安全化是低碳和物聯網實現的根本目的。
日前,在由中國電子元件行業協會敏感元器件與傳感器分會在湖北武漢舉辦的“物聯網與傳感器產業發展論壇暨2011年年會”上,與會代表一致認為,在物聯網已成為全球熱點的大環境下,傳感器企業必須抓住這個機遇,調整產品結構,跟蹤尖端技術,尤其是采用MEMS(微機電系統)等技術的新型傳感器。
由中關村物聯網產業聯盟、長城戰略咨詢聯合發布的《物聯網產業發展研究(2010)》報告預測,中國物聯網產業將成為萬億元級的新興產業。因此,物聯網將具有十分廣闊的發展前景。而傳感器是構成物聯網的基礎探測終端,作為物聯網發展的重要技術,傳感器技術自然成為市場關注的焦點。
大連理工大學唐禎安教授指出,物聯網為傳感器行業帶來的機遇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物聯網是推動經濟成長的新因素,未來幾十年,物聯網技術將推動各個行業的發展,為國家經濟發展提供萬億元級的相關設備制造、運營、服務產業。電子產品在現代工業產品中所占份額越來越大,到2010年年末,已達到53%。物聯網是繼工業現代化之后,再一次推動敏感元件和傳感器行業大發展的機遇。
“物聯網對傳感器行業的挑戰在于對傳感器產品的多品種的需求,能夠滿足萬事萬物的測量要求;傳感器的集成化,滿足檢測、處理、傳輸系統的綜合要求;傳感器的網絡化以及低功耗特性,打造綠色電子,支持低碳環保的應用需求。”唐禎安說。
中電元協秘書長溫學禮分析了我國物聯網與傳感器發展形勢后表示,物聯網不僅僅是一場技術的創新,同樣也是一場實踐與商業模式的系統創新,企業要抓住這個浪潮,需要更開放、更務實和更多的協作推動。
與國外差距逐漸縮小
中國電子元件行業協會敏感元器件與傳感器分會郭猛秘書長介紹說,當前,從政府到整個行業都對物聯網及傳感器給予了高度重視,2011年7月,中國電子元件行業協會最新發布的《電子元件行業“十二五”規劃》中也特別將適用于物聯網產業的智能化、網絡化傳感器,以及環境監測、安防監控用傳感器等列入重點發展產品名單中。
而在國家政策的積極引導和支持下,我國的傳感器技術和產業取得了顯著成績,我們在傳感器技術研究方面正在逐漸縮小與國外的差距,一批基于MEMS技術的新型傳感器正在進入市場,在各領域中不斷拓寬應用范圍,設計技術、材料控制技術、生產技術、可靠性技術和測試技術不斷發展,量產能力逐步提高;傳統傳感器,如力學傳感器、氣體傳感器、溫度傳感器、光學傳感器、電壓敏傳感器,產銷形勢穩中有升,不僅在國內市場的份額逐步增長,而且還滿足了部分國外市場的需求。
然而,我國傳感器產業和技術研究仍然落后于國際先進水平,尤其是在新型傳感器領域。郭猛表示,微納米傳感器是新型傳感器產業代表,就微納米傳感器而言,美國、歐盟、日本等國已經形成了穩定的研發團隊、設計團隊、產品加工企業和用戶群體,他們的MEMS基礎工藝已發展到成熟穩定的階段。壓力傳感器、慣性傳感器、加速度傳感器、濕度傳感器、化學傳感器、無線傳感器網絡不僅滿足國防安全、國民經濟領域的需求,而且正在向消費類產品領域延伸擴展,各類產品可根據市場需求進行量產。
加強新型傳感器開發
當前,我國傳感器產業正處于由傳統型向新型傳感器發展的關鍵階段,新型傳感器主要是以MEMS技術、新材料、微電子技術及相關學科技術為基礎。產品特點是集成化、智能化、小型化、網絡化、多功能化和低成本,技術性能優良、可靠性指標高。新型傳感器包括低碳經濟、物聯網等新型戰略性產業應用的溫度、濕度、光學、紅外、化學、磁學以及聲學等傳感器。
中電科技集團公司第49研究所研究員張洪泉表示,MEMS作為國際公認的21世紀最有前途的新興產業,應該得到國家大力的支持。政府資金支持應改變“少而廣”的模式,在全社會范圍內選擇技術領先的企業予以重點支持。實現MEMS產業化,政府應主動打造“MEMS初創公司—公共研發平臺—代工廠—封裝廠”的全產業鏈全局性而非分割規劃的模式,讓產業鏈各個環節的企業在早期就通過政府的推動建立起戰略合作的關系。
郭猛指出,未來傳感器產業應根據市場需求,既要切實加強新型傳感器的開發,又要做好傳統傳感器的質量升級和產量增長;產品品種向投資類傾斜,尤其是填補“空白”品種,從而使傳感器各門類和品種比例適當,形成一種“新舊交替、遠近結合、品種齊全、滿足需求”的新的產品結構。
針對傳感器企業的大規模生產,郭猛表示,大生產技術的實踐表明,規模經濟生產出效益。由于各類傳感器的市場需求量不盡相同,故其規模經濟生產量也不盡相同。考慮到今后先進生產技術的使用和市場的擴大,量大面廣的通用傳感器的生產規模將以年產億只計,一些中檔傳感器的生產規模將以年產1000萬只(含以上)計;而一些高檔傳感器和專用傳感器的生產規模將以年產幾十萬~幾百萬只計。實現規模經濟生產后,可最大限度地降低生產成本,從而實現廉價傳感器的商品化。
業內專家認為,除了規模生產外,傳感器生產格局還應向專業化發展,專業化生產的內涵是:生產傳感器門類少而精;專門生產某一應用領域需要的某一類傳感器系列產品以獲得較高的市場占有率;各傳感器企業的專業化合作生產(如材料、元件芯片、裝配;芯片、外殼與底座、組裝等的合作生產),從而有效地避免企業內部的“大而全”,提高傳感器企業的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