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3年開始,可穿戴設備就如同雨后春筍般涌現。從BrainLink腦波探測頭箍、GoogleGlass眼鏡、MYO臂環,到Jawbone手環、Galaxy Gear手表、GeakRing果殼戒指以及Sensoria智能襪子,可穿戴設備的花樣不斷翻新。同時,參與市場角逐的主體也越來越多樣化,既包括Google、盛大等互聯網企業,也包括三星、索尼等終端廠商,乃至Intel、高通等核心元器件廠商……而就在2014年CES國際消費電子展上,可穿戴產品也毫無懸念地與智能汽車、3D打印一同成為焦點。那么,2014年可穿戴設備能否掀起狂潮呢?如果不是,可穿戴設備在大眾應用領域的方面與那些阻礙他爆發的因素呢?
按照不同的功能,當前的可穿戴設備通常可以被分為六大領域——信息娛樂、醫療康體、運動健身、安全、軍事和工業。在大眾應用領域,可穿戴設備主要滿足用戶溝通、娛樂、健康和安全等需求。其中,信息娛樂類產品主要滿足用戶隨時的信息溝通及感官強化型娛樂需求,以智能眼鏡、智能手表、智能戒指為代表;醫療康體類產品主要滿足用戶病理數據監測和一般性康體數據監測需求,以可穿戴心臟檢測儀、可穿戴血糖儀、可穿戴脈搏監測器、環境污染監測口罩等產品為代表;運動健身類產品主要滿足用戶運動健身數據監測和預警的需求,以運動手環、滑雪眼鏡等產品為代表;安全類產品主要滿足老人兒童定位、緊急救助呼叫等需求,以兒童定位手環、老人緊急呼叫可穿戴產品等為代表。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四個不同的大眾應用領域,面臨著不同的挑戰。
信息娛樂類:如何吸引用戶?
信息娛樂類產品,原本的定位應該是時尚產品。但是,由于目前的硬件技術局限、產品設計局限、應用局限等,使得現在的信息娛樂類產品更像是個玩具,還沒有挖掘出用戶的必要性需求,無法吸引用戶。 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硬件不給力
由于可穿戴設備目前仍處于發展初期,因此硬件技術層面存在很多限制:柔性材料尚不成熟,柔性屏幕距離第三代柔韌可彎曲要求還有一定距離,柔性電路和柔性電池也有優化空間,這使得手表等可穿戴產品在佩戴舒適性上大打折扣;低功耗傳輸技術目前以藍牙4.0為主,應用場景有限,使得手表等產品在續航能力上飽受詬病;手勢識別、腦電信號感應等體感技術尚不成熟,使得臂環、頭箍等可穿戴產品的人機交互受到限制……
——缺乏時尚氣息
信息娛樂類產品是可穿戴設備中定位最為時尚的一類,本應具有時尚飾品的作用,但是目前很多產品在設計上很難有讓人“眼前一亮”的感覺。不過,市場參與者們正在努力改變這一現狀。例如,天氣檢測儀器生產廠商Netatmo聯合LV和著名珠寶品牌設計師,共同推出針對女性用戶的智能防曬手環June。目前,信息娛樂類產品的時尚設計仍是制約其推廣的關鍵問題之一。
——應用匱乏
[page]
運動類:如何集成多樣化傳感器?
運動類產品與醫療康體類產品遇到的服務問題類似:用戶需要有合理運動量提醒、運動數據分析、云存儲等專業服務,而不是僅僅擁有一個可以進行運動數據分享的玩意兒。與此同時,對相關服務的需求,帶來對產品集成多樣化傳感器的需求,這包括加速度傳感器、陀螺儀、環境溫度傳感器等。而這正是目前的運動類可穿戴設備尚未解決好的問題。
醫療康體類:如何實現數據采集和專業性?
醫療康體類產品,遇到的主要問題是進行數據采集和提供專業服務。
——數據采集的準確性和舒適性難以兼顧
醫療康體類可穿戴產品可以分為病理監測和康體監測兩大類型。其中,病理監測類由于涉及疾病的診斷,因此對設備采集數據的準確性要求很高。但是,目前的可穿戴血糖儀等一些可穿戴設備在“無創數據采集”技術,以及血糖、血壓等數據采集的準確性上,并未實現突破。
——缺乏后續專業服務,無法形成客戶黏性
醫療康體類產品在可穿戴設備中屬于最為典型的需要后續專業服務的產品。采集數據只是第一步,專業的病理康體數據分析,才能真正為客戶創造價值。因此中衛萊康專門成立了心電監測中心,為客戶提供心電監測的個性化專業分析服務。這種服務中心的搭建需要時間,所以目前仍是一些產品的“瓶頸”所在。
安全類:如何持續提供安全保障?
安全類產品遭遇的最大挑戰是安全保障的持續性和舒適性。
一方面,安全類產品的續航能力備受關注。為了保證安全類產品定位功能的實現,安全手環等產品需要進行位置數據的無線傳輸,而GPS、移動網等技術的功耗非常大,小型電池的容量又非常有限,這種矛盾使得安全類可穿戴設備的續航能力成為一大瓶頸。
另一方面,安全類產品的舒適性尤為重要。由于安全類產品的一大用戶群是兒童,而兒童對于穿戴的舒適性要求更高。但是,從目前的可穿戴兒童安全產品來看,體積較大、材料的舒適性不夠等問題亟待解決。這些因素無疑影響了使用者對產品的接受程度。
客觀來看,大眾應用領域的可穿戴設備何時能夠大規模爆發還難以判斷,至少2014年對于可穿戴設備而言還算不上是爆發年,而是轉折年:在這一年,產業界將在應對諸多發展初期面臨的問題之后冷靜下來,研發出真正滿足用戶需求、好用的產品。
目前,我們已經能夠模糊看到兩大應用有可能導致可穿戴設備首先出現井噴。
一是可穿戴的簡化版智能手機如人機交互便利、續航能力強的智能手表等。這種產品能部分替代智能手機的功能,真正實現隨時隨地(包括運動時、開車時)的無障礙溝通,因此有較為廣泛的人群基礎,容易在明星產品的帶動下形成爆發。
二是專業的傳感設備如醫療、運動健康等領域的可穿戴監測器。由于用戶對健康的需求是相對剛性的,而且慢性病低齡化、老齡化等新變化也激發了用戶的強烈需求,因此只要能夠實現與專業服務的配套,并且擁有合理的價格,此類產品就能夠實現普及。
值得注意的是,要想可穿戴設備在大眾應用市場實現爆發和普及,需要具備三大關鍵要素,即產品必要性(喚醒用戶的必要性需求)、產業鏈成熟度(相關硬件技術成熟、操作系統相對統一、專屬應用豐富)和商業模式完善程度(設備云服務的商業模式最亟待完善)。而這三大關鍵要素的實現有一個順序,即首先找到能滿足用戶必要性需求、好用的產品,然后通過明星產品帶動用戶需求的爆發增長,從而加速相關產品產業鏈的成熟,并在這個過程中逐步完善產品的云服務商業模式,最終實現產業的爆發增長。
相關鏈接:
1.晶心追趕ARM的一步妙棋:在可穿戴設備市場彎道超車
http://hdh-sz.com/gptech-art/80021782
2.【拆解】可穿戴設備:智能腕帶內部結構探秘
http://hdh-sz.com/gptech-art/80021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