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手機作為一款工具類電子產品,相對于外觀設計而言,消費者往往對性能更關心,這樣的話就不得不掰扯到手機的CPU(中央處理器)。如果一個手機的產品經理足夠坦誠,他也許會告訴你其實自己也看不懂手機的各種配置。但是很多時候消費者根本不懂得!這里我們將教大家如何解讀智能手機“真八核”。
如果一個手機的產品經理足夠坦誠,他也許會告訴你其實自己也看不懂手機的各種配置。但處于爆發期的中國手機市場,對每個參賽選手來說,任何可以用來營銷的點都是彌足珍貴的。
手機作為一款工具類電子產品,相對于外觀設計而言,消費者往往對性能更關心,這樣的話就不得不掰扯到手機的CPU(中央處理器)。對普通消費者來說,CPU 只是一堆用字母和數字組合成的高科技,機智的手機廠商為了解決這個難題,就將“極速四核”“真八核”“智能八核”等概念充斥于各大文案,實際效果則是用戶很容易被廠商設定的語意標準所左右。
多核的現實意義
對一個CPU來說,有兩個指標可以衡量其品質優劣——性能和功耗比。尷尬的是理論上同時提升單核的性能和功耗比是相互矛盾的,多核因此也就在這樣的背景下華麗地誕生了。并且多核在比單核功耗比更高的同時,小核心還擁有成本優勢,這對市場來說也是求之不得的。
緊接著衡量CPU性能的指標也有很多,主頻顯然是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因為主頻越高,CPU每秒處理的指令就越多,處理速度也越快。但值得注意的是,越高的主頻帶來的耗電量與發熱量也是成正比增加的,這也是沒有廠商會傻呵呵地往死里整頻率的原因。
由于系統調優的難度和軟件的豐富性,單線程在手機的處理方式上仍然占據著絕對領先的位置,所以蘋果針對iOS的特征,可以將性能發揮到極致的同時,Android卻難以復制這樣的做法。當然,多核處理器的優勢必然是顯而易見的,至少在保證了性能的前提下,多核還有更高的提升空間。
流言止于工匠精神
真八核到底真在哪里?其實這個“真”是被三星逼出來的。2013年年初,三星在CES上正式發布了八核處理器Exynos 5 Octa,后來這個處理器被用在了三星GALAXY S4上。若不考慮物理架構的話,這顆處理器的確是擁有8個物理核心的——4個Cortex-A15核心和4個Cortex-A7核心。但它“偽”就偽在無論何種軟件永遠只能調用其中的A15或者A7,兩者不能共同調用。
這樣的選擇并不是三星刻意使壞,因為A15的特點是性能強但功耗高,A7 反之,兩者相互配合能讓手機達到更好的平衡??上У氖菍τ贑PU的核數,4+4≠8,通俗一點就是一個任務安排下來,真八核是果斷地“兄弟姐妹齊上陣”,偽八核則是考量之后分給某個四人小組去執行,撇開能力不談,考量與切換的過程也是需要功耗的。
其實核數的多少只存在于數字邏輯上,真正的要害是晶體管數量。雖然說晶體管的數量與CPU性能之間并不是呈線性關系,但至少是正相關的。比如Apple A7用了Cortex A15兩倍的晶體管,實現了Cortex A15 150%-170%的性能,這在主頻類似的情況下已經非常值得稱贊。那為什么不果斷地集成更多的晶體管呢?主要原因是寸土寸金的手機內部空間無法滿足如此任性的需求。
對此唯一的解決辦法就是提升制程工藝的水準,其實制程工藝就是CPU“制作工藝”,是指在生產CPU過程中,內部集成電路的精細度。制程工藝越高,生產工藝越先進。在同樣的材料同樣的空間中,制程工藝越好,就可以集成越多的晶體管,CPU的性能也越好,尺寸也更小,功耗也越低,成本也能降下來。
比復雜更復雜的事
其實除了上文提到過的核數、主頻、架構、制程工藝以外,還有電路設計(例如一個乘除法電路的速度)、器件設計(電路中的每一個基本元件能夠以多快的速度工作),以及散熱設計(散熱更好的情況下,可以允許一些會導致高發熱但對性能有好處的設計集成進來)等因素影響CPU的性能。
只是這些因素只能用來對CPU性能做經驗性的估計,若要衡量絕對性能,靠的還是跑實際應用的執行時間,因為實際應用種類很多不可能一一跑完,所以一般是跑一系列有代表性的基準測試替代。
也許有人會埋怨道:“為什么看懂個CPU都這么麻煩?還能好好買手機嗎?”煞風景的卻是,關于CPU的討論,這還是淺嘗輒止,每天都還有成千上萬的人在這個行當里前仆后繼著。
不過利好的消息是,在一個健康的市場,還沒有哪個體面的手機廠商是抱著一錘子買賣的想法來競爭的,所以每一款手機在符合各種標準,成功地上市之后,它基本上能在其價位表現出相應的性能,而這對那些有選擇困難癥的消費者來說,他們也許就能將目光聚焦在某些看似沒那么“實在”的細節上了。